王羲之@启功论书诗33:凭啥说《伯远帖》是真迹?启功说:笔墨纸张可断

启功论书绝句33:
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
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豪芒墨若新。
此诗启功点评《伯远帖》,认为《伯远帖》是晋人王羲之家族的唯一真迹,为何有这样的断定呢?诗中说,把此帖映照窗户外的日光来看,用笔的转折之处,豪芒毕现,笔墨如新,绝不是钩摹本能做到的。
启功先生在此诗的自注中作了详细解说:
今存之晋人帖,世上流传而非由出土者,只有二纸。一为平复帖,一为伯远帖,其余莫非辗转钩摹,其能确出唐人之手者,已不啻祥麟威凤矣。伯远原居三希之末,而快雪唐拓,中秋米临,今日已成定谳。论者于伯远犹在即离之间。
自注中启功先生说到,现今存世的晋人法帖,而且是世间流传下来的,不是出土的,只有两幅,一个是《平复帖》一个是《伯远帖》,剩下其它的所谓的二王法帖,都是钩摹的复制品,甚至有的是辗转多次复制,早已经失去原帖风貌。
王羲之@启功论书诗33:凭啥说《伯远帖》是真迹?启功说:笔墨纸张可断
文章插图

而这些复制品,如果能确定是出自唐人的钩摹本,那都是凤毛麟角的。这幅《伯远帖》是乾隆三希堂法帖之一,原来被排在最末的位置。
王羲之@启功论书诗33:凭啥说《伯远帖》是真迹?启功说:笔墨纸张可断
文章插图

可是如今看来,三希堂第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是唐人钩摹本,第二的王献之《中秋帖》是米芾的临本,这些都已经是定论了。于是,人们也开始怀疑《伯远帖》是不是真迹了。
王羲之@启功论书诗33:凭啥说《伯远帖》是真迹?启功说:笔墨纸张可断
文章插图

启功先生接着在自注中阐明了自己为何断定《伯远帖》是真迹,而非钩摹复制品:
余尝于日光之下,映而观之,其墨色浓淡,纯出自然。一笔中自具浓淡处无论已,即后笔过搭前笔处,笔顺天成,毫锋重叠,了无迟疑钝滞之机,使童稚经眼,亦可见其出于挥写者焉。惟其纸少麻筋,微见蛀孔,或有疑之者。余近见敦煌所出北周大定元年写经,正有蛀孔。盖造纸因地取材,藤麻互用,苟其书风不古,纸质徒精,亦未见其可据也。
启功先生说,他曾经将《伯远帖》拿起来,对着窗户看,在日光的映照下仔细观察。发现此帖的墨迹,墨色浓淡的变化,纯属自然书写的痕迹。一笔之下,墨色具有自然的浓淡变化,这还不算什么。
王羲之@启功论书诗33:凭啥说《伯远帖》是真迹?启功说:笔墨纸张可断
文章插图

而且,后一笔画与前一笔画的搭接处,笔顺天然而成,笔锋的重叠之间,没有丝毫的迟疑、停顿。这种用笔用墨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就算找个小孩子来看,都能看明白。这一定是书家自然书写出来的作品,而不是唐人那种双钩填墨的复制品。
王羲之@启功论书诗33:凭啥说《伯远帖》是真迹?启功说:笔墨纸张可断
文章插图

唯一有点可疑的地方是,《伯远帖》的用纸,这种纸张中麻的成分较少(麻多不易被虫蛀),因此能看到一些虫蛀的痕迹。而启功先生说,最近看到了敦煌出土的北周大定元年(581)的写经作品,也有虫蛀的痕迹。
王羲之@启功论书诗33:凭啥说《伯远帖》是真迹?启功说:笔墨纸张可断
文章插图

这一发现也解决了启功先生心中的疑问。启先生认为,造纸取材,一般都是因地取材,藤麻互用本来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书法风格不古,而仅仅是纸张精致,这也算不上什么证据。
【 王羲之@启功论书诗33:凭啥说《伯远帖》是真迹?启功说:笔墨纸张可断】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中国书画造假就有这样的,后世作伪之人,常常用古代保存下来的纸张,在上面创作,来冒充古人书法墨迹。但是不论你再用什么纸,这书法风格的时代性,是很难模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