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上的父亲|邵丽《天台上的父亲》:从时代洪流中找回我们的父亲母亲

天台上的父亲|邵丽《天台上的父亲》:从时代洪流中找回我们的父亲母亲
本文图片

你并不认识他们 , 而且最为悲哀的是 , 你会失去认识他们的能力 。
——邵丽
邵丽是一个如此“中国”的讲述者 , 她的故事从未越出中国人的意义边界 。 辽阔的土地上 , 河流有恒定的方向、堤岸 。 她的小说、她的所有故事都出于水和堤岸之间的紧张 。 那种紧张、那种焦虑、那种疼痛、那种骨断筋连的纠结、那种放不过自己也放不过别人的偏执、那种独上西楼耿耿难眠……这一切在邵丽的故事里 , 也在我们心里 。
——评论家 李敬泽
邵丽笔下的“乡土中国”令人联想起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让人想起生活”的论断 , 其作品为“中原书写”增添了大气、精细、富有隐喻性的内容 。
——评论家陈晓明
天台上的父亲|邵丽《天台上的父亲》:从时代洪流中找回我们的父亲母亲
本文图片

《天台上的父亲》
邵丽/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9月出版
《天台上的父亲》是著名作家邵丽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 , 包括《天台上的父亲》《风中的母亲》《北去的河》《黄河故事》等共十篇 。 《天台上的父亲》始终牢牢地定焦于父亲的自杀事件 , 写出了仕宦生涯对一个男性的深刻异化以及为他的家庭成员带来的磨难 。 《风中的母亲》塑造了一个在乡村的城市化进程中与中国勤劳智慧的传统女性完全不同的“新”老人 。 《黄河故事》细致书写了一个对食物和做饭有狂热梦想的父亲 , 勾勒出了那一辈人特殊年代里的生活状态……
在这些作品中 , 作者回望父辈 , 将他们从历史深处打捞出来 , 塑造出个性鲜明而又不同以往的“父亲”和“母亲”形象 , 并以此为坐标勾连起家庭往事 , 将人物命运置于历史洪流之中加以展现 。 小说集既映照出中国人的伦理生活、中国家庭的情感结构 , 也展示了个人和家庭在时代洪流、历史环境下不断变迁、令人唏嘘的命运 。
天台上的父亲(节选)
文 | 邵丽

也许是离开那个城市后我改变了信仰 。 其实也无所谓改不改变 , 一直以来我就没有坚定的信仰 。 妹妹一直说我迷信 。 我迷信了几十年 , 是从母亲那里传过来的 。 她是一个泛神论者 , 神灵附着在任何一个老旧的事物上 。 尤其是我父亲刚死的那段时间 , 她更加疑神疑鬼 , 即使是一根绳子 , 她也会端详半天 , 好像那上面写着神的启示似的 。
我喜欢这个新来的城市的新区 , 它好像凭空多出来的这么一部分 , 虽然与老城区仅仅隔了一条快速通道 , 便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 它的空气像是刚刚过滤过 , 有真正的青草、河滩和森林的气味 。 我喜欢在夜晚独自穿过由石条铺成的曲曲弯弯的人行步道 , 像踩过一排排钢琴键 。 在道路的尽头 , 有一家小食店 , 卖一种当地的小吃 , 生意相当好 。 有一次 , 我饿了 , 进去要了一碗面 , 竟然排了半天队 。
小食店的老板娘是个厉害角色 。 那天跟在我后面进去的是个小姑娘 , 那姑娘抱着她的狗 , 一只咖啡色的泰迪 。 她刚刚进门 , 女老板尖厉的声音就叫了起来 , 让狗马上出去 。 女孩愣了一下 , 面色变得通红 , 抱着狗羞惭而去 。
面吃到一半 , 我越想越不对头 , 竟然一点胃口都没了 , 推开碗走了出去 。 我自己也觉得奇怪 , 莫名其妙地生了气 , 也许是生那个女老板的气 , 也许是生那个抱狗的女孩的 , 也许是生自己的 。 反正是气鼓鼓地走了 。
父亲不在后 , 我的情绪在慢慢平复 , 已经不再那么焦躁、暴戾和善变 。 想起父亲在的时候 , 这个点他已经睡觉了 。 他就像一座时钟 , 到点该干什么就必须干什么 , 典型的强迫症 。 有一天傍晚 , 他看了一下表 , 到喝粥时间了 。 我母亲因为老家来了客人 , 耽误了一点时间 。 他气恼得把水杯都蹾碎了 , 弄得客人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