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品$唐宋时期定窑纹饰与染织品纹饰的关系( 二 )


就整体风格而言,宋代的丝织纹样秀丽严谨,色彩朴素典雅、恬静,清淡自然,色调深沉,用色和谐,不用强烈的对比色,晕裥相宜。此时技艺的提升对装饰构图有着很大的影响。
染织品$唐宋时期定窑纹饰与染织品纹饰的关系
文章插图

定窑瓷器纹饰的主要特点

宋代陶瓷艺术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定窑作为宋代著名窑口,其造型和纹饰当之无愧是中国的瑰宝。定窑以刻、划花、印花、绣花、剔花为装饰的主要手法,装饰明快素雅,釉色晶莹光洁。
关于刻划花,定窑上纹饰的形成技艺,陈文曾先生研究称,在北宋时期可能过诞生了三把刀的工艺,即:单线刀、双线刀、粗线刀。三把刀灵活运用,以刀代笔,是书法用笔的高精纯提炼,和书法的一笔挥就,不能复笔一样,定窑刀法,讲究精、准,流畅。
定窑的釉色除了白中带黄,还有黑色称黑定,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其次还有紫色,简称紫定,但是它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轴面施釉不太均勻,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还有绿定,绿的颜色偏暗;
另外据史料记载,定窑还生产一种红色的红定,但至今尚无实物发现。只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找寻一点线索,苏东坡诗云“定州花瓷琢红玉”,由此一句引发人们对定窑红釉的无穷想象:定窑在颜色中还有一种用金水描花的,用大蒜汁调金,然后再描绘在定窑瓷器上烧制,金色牢固不脱。
从定窑出土的和现存的器物看,早期的(唐五代时期)几乎都没有装饰图案,偶尔有装饰图案的,图案都很简单。到了定窑发展的鼎峰时期,器物上饰以装饰图案就比较普遍。装饰法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是印花装饰,这一技术起源于北宋早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剔花指的是白定以外的色定,如黑定,绿定等,把纹饰刻画出来后,剔掉多余的部分,色釉就塑出了花纹的形状。这样色釉的花纹部分和胎的白色形成对比给人活泼,爽朗的感觉,剔花产品最多也最出色的是磁州窑。定窑剔花的产品大多是瓷枕。
定窑还有一项始创的工艺就是覆烧。覆烧是定窑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的一项技术,对定窑的装饰也有所影响。覆烧是相对于正烧工艺而言的,坯件反扣在窑具的支烧方法。但正因为覆烧工艺使得器口有芒,故皇室不再使用。
虽然定窑器口有芒,聪明的定窑人为了遮住芒口,便在芒口部位镶嵌金、银、铜薄片,掩饰芒口这一缺陷。这样增加了芒口器物的实用功能,也使本来是芒口的器物多了一层别样的美感,也是定窑的又一大特色。但由于所鑲之物金、银、铜是贵重金属,且鑲上了不易保存,故渐渐衰落。到了南宋时工艺消失。
染织品$唐宋时期定窑纹饰与染织品纹饰的关系
文章插图

染织品纹饰对定窑瓷器纹饰的影响

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有人类开始就有这一意识,对服饰之美的追求会超过其他许多工艺美术类别,发展迅速。染织品发展到唐代时已经很繁荣了,图案纹饰丰富精美。
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执扇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宫乐图》,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非常贴切:纱衫轻薄透明,质感光滑轻柔,纹饰精致、多样;衣服款式多,颜色也各不相同。把那些唐代贵族女人精美绝伦的服饰描绘的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染织技艺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