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叫醒”文物的人:用一双巧手 弥合古蜀文明碎片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戴竺芯 杨博
国庆长假刚过,不少游人前往金沙遗址博物馆,一睹古蜀文明的形象。博物馆背后的一座小楼,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这里,有一群修复师守护着历史的本色。相比博物馆内游人如织的喧嚣,这里更加安静平和,埋藏在地下的文物残件,在修复师们的手中“起死回生”。
巧手&“叫醒”文物的人:用一双巧手 弥合古蜀文明碎片
文章插图

去年,56岁的文物修复师曾帆被评选命名为“成都工匠”,他主要从事无机质文保修复工作,通俗来说,即是对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等的文保修复。从业20年来,他参与了成都老官山汉墓、商业街船棺葬、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诸多重大考古发现的文保工作,“叫醒”众多历史遗珠,古蜀文明的时光碎片在他手中弥合。

【 巧手&“叫醒”文物的人:用一双巧手 弥合古蜀文明碎片】象牙几乎碎成渣
文保队员历时2个月提取近40根
在三星堆祭祀区遗址此次发掘工作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承担了四号坑的象牙提取工作,曾帆也参与其中。四号坑的糟朽象牙是提取难度最高的一个坑,由于曾被火烧过,坑中的象牙几乎都已成了碎渣。“一点强度都没有,如果拿手去抓,就相当于抓泥巴的感觉差不多。”曾帆曾参与过金沙遗址象牙提取和保护的工作,富有经验。在进行观察后,他和同事们决定先对糟朽象牙做物理支撑,慢慢清理填土后,再翻面提取。
“先要用材料做一个壳子,把象牙盖起来,再从底部开始清理,掏空了再用提前做好的模具垫上,绑起来,再翻面托住取出。”曾帆说,本着对文物充分负责的态度,这项工作要细心细心再细心。他们先要在坑上对象牙进行编号,观察,经过下坑了解每根象牙的情况后,才开始对象牙进行提取。
巧手&“叫醒”文物的人:用一双巧手 弥合古蜀文明碎片
文章插图

相比金沙遗址发掘时,现在的材料更为进步。“以前都是用石膏做支撑,现在选择的材料是高分子树脂绷带,十分轻便,强度高,对现场无损。”按照这样的方法,文保队员一周大约能提取出5到6根象牙,前后历时大约2个月,共提取完整近40根象牙。
让曾帆感到骄傲的是,在他们的队伍中,老、中、青三代队员梯队健全。从工作方案到实际执行,大家各自发挥长处,配合得井井有条。象牙提取完毕后,需要密封好,放入冷库中保存,等待进一步的加固保护和研究。
妙招模拟天然石色
让三千年前石虎完整逼真
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厅内,有一组石虎,堪称商周时期石刻圆雕艺术精品。石虎作卧伏状,直颈昂首,虎口呈方形,前爪前伸,后爪向前弯曲卧于地面。威猛狞厉,自然拙朴。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组石虎中,有一只曾经缺了一条腿。正是因为曾帆的工作,石虎才得以完好的呈现在展厅中。
巧手&“叫醒”文物的人:用一双巧手 弥合古蜀文明碎片
文章插图

由于石虎的石料讲究,最初的修复让曾帆有些犯难。“原本的石料上有大量的灰白色条状斑纹,修复时,也需要模拟其原本的色彩和状态,用石料的自然纹路接近虎斑,这有一定的难度。”曾帆说,为了修补得更加自然,他们想了许多办法。最后,终于确定了方案:寻找各种颜色的石头,先用斧头打砸,再将它打磨成精细的石粉,调制出许许多多颜色,最后使用到填充剂中,根据虎的纹理,模仿出来石虎原本的纹理。将修复好的石虎放入成组套件中,就连专家也难以分辨出,哪一只石虎是经过了后期修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