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战国之君,惟公一人”——探寻滕文公祠
□文/片 孙南邨
明代文史学家王世贞《滕城》诗首联云:“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滕”就是当年的滕国,后名滕县、滕州,再滕县又滕州的地方。华夏千年故地旧名犹存的地方有许多,王世贞先生何以把滕与齐楚大国并提,以“滕”仍存旧国之名为幸?说来这与当年的滕文公不无关系。
古今读过《孟子》的人,都知道在战国群雄纷争之时有一个行仁政的国君,即《三字经》所言“者,七篇止”之一篇的“滕文公”。滕文公礼聘孟子,“馆于上宫”;孟子教导文公治国之道,说“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把滕国作为他倡导实施仁政的“试验田”。滕文公实践孟子的学说理论,“法先王”“行仁政”,推行井田,设立学校,一时远近闻名,誉传后世。
文章插图
滕文公像
自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以后,有识者即对大力推行孔孟之道的滕文公给以较高评价。宋代朱熹注《四书》后,尤其是元代延祐二年(1315年)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限制在朱注《四书》范围,明清因之,重视滕文公的学人愈来愈多,外地官员、文士路经滕地会想起这位先贤,地方官员、当地人士对滕文公更是敬重有加,建祠祭祀,由附列到专祠。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滕文公祠,本性善书院,建始元延祐间,用御史任居敬言,改筑列于学宫,元末毁于兵,而比丘尼因改筑为庵以居之。国朝成化(应为弘治-作者注)知县马文盛始复为书院。前殿三楹祀孟子,乐正之、万章配;后更为殿三楹以祀文公,然友、毕战配;两庑各三楹,左祀名宦奚仲……右祀乡贤叔孙通……其后,前殿与两庑俱圯,而孟子亦废不祠;于后殿为三坛共宇,中祀文公,而左、右祀名宦、乡贤……万历三年知县杜济时更为二门、大门,各三间丹其壁,则直为文公祠,而书院之名废。”再看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记此事:“滕文公祠,在文庙东,即性善书院也。故元延祐间建,万历三年以例毁书院,更为文公祠;一殿三坛,中祀文公,左右祀名宦、乡贤。”两记相比,府志较为简明,而县志则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元延祐年间,御史、滕州人任居敬“常以滕国得文公、孟子而名始著,历代未有表章之者,乃言于朝曰:‘昔文公闻性善之说于孟子,其事虽未竟,而其志有足嘉者。旧有义塾而无名题,宜表之曰性善书院,于以风励子弟,以广贤才焉。’朝廷用其言,性善书院始列于学宫,置山长为之师,以后滕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此事见于明滕志《任居敬传》。其时正是尊崇孔孟,恢复科举考试之际,任御史上言恰逢其时,名正言顺,得到批准,性善书院在滕州自此而名;滕文公祠始建,列于文庙书院之东。
文章插图
滕文公楼
时至元末,书院、文公祠被战争所毁,新建尼姑庵占据此地竟然达百多年之久,弘治年间恢复的书院不久又被废掉,仅留滕文公一祠,这究竟是为什么?滕志所记之言因时政关系有难言之隐。那就是与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不悦,先有去孟子配享、后有节《孟子》之文有关,因仍是大明朱氏天下,修志者难以直言其事。
明弘治十年(1497年),汉阳人马文盛以进士任滕县令,任职期间主持复建了性善书院及滕文公祠。明滕志为他立传:“为人刚果敢行,好兴作,采《孟子》性善之说,建性善书院以课士。其他如文庙、城池、道路一一缮治。植柳栽桑,始若拂民,民终赖之。三年以忧去。”可见杨知县是既重文化又重经济的勤政官员。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