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水彩画里浓烈的“海腥气”,中国美术馆展“青岛水彩”

澎湃新闻获悉 ,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青岛水彩”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对外展出 。 青岛水彩是中国水彩画重要的组成部分 , 青岛曾孕育了包括闻一多、徐咏青、吕品、晏文正、宋守宏、陶天恩、陈坚、王绍波等在内的优秀画家 , 到20世纪90年代 , 一大批青岛水彩画家立足青岛城市文化语境 , 创作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群体特色的水彩画作品 , 在全国水彩界产生重要影响 。 本次展览展出100余位画家的200余幅作品 , 其中包括陈坚的《收割》、王绍波的《渔歌》等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 。
水彩画在青岛发展的进程中 , 不断揉进了本土的山海文化 , 使得青岛水彩又带着一股浓烈的“海腥味” 。
艺术|水彩画里浓烈的“海腥气”,中国美术馆展“青岛水彩”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青岛本身就是一幅曼妙的人间水彩画:碧海蓝天 , 红瓦绿树 , 帆影片片 , 形影掩映 。 作为中国最早引入水彩画的地方之一 , 青岛无论城市风格抑或气候特征 , 天生就蕴涵着水彩表现的“代入感” 。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 水彩画就风靡此地 , 经几代艺术家的努力 , 在青岛的土地上生根、萌发、成长 , 最终形成了宏丽、爽朗、灵动的地域风格 。
青岛是一座年轻的海滨城市 , 在山海文化的影响下 , 青岛熔炼欧陆风情 , 孕育出了富有鲜明本土化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青岛水彩 。 水彩的特质与青岛这座城市湿润、清凉的气质异曲同工 。 青岛与水彩画的结缘既始于偶然 , 又出于“人为” , 既是时代变革的遗存 , 又是文化交融的必然 。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 ,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 , 水彩画亦进入青岛 。 同时 , 随着青岛城市的建置 , 政治、宗教、军事文化、商业以及社会生活习尚等方面的输入 , 不断丰富、变革着青岛地区的民众生活 。 一些开明之士以及社会上流阶层开始主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 , 研习西洋画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
青岛的温度、湿度 , 以及多雾多雨的气候特点 , 与19世纪水彩画的发源地英国极其相似 , 这些恰好契合了古典水彩画独特的艺术呈现力以及飘渺的意境 , 吸引德国、俄国、日本的众多水彩画家在青岛写生、创作 , 自此水彩画在青岛萌芽并逐步传播开来 。
【艺术|水彩画里浓烈的“海腥气”,中国美术馆展“青岛水彩”】艺术|水彩画里浓烈的“海腥气”,中国美术馆展“青岛水彩”
文章图片

呈现青岛独特风物的水彩画作品
艺术|水彩画里浓烈的“海腥气”,中国美术馆展“青岛水彩”
文章图片

呈现青岛独特风物的水彩画作品
艺术|水彩画里浓烈的“海腥气”,中国美术馆展“青岛水彩”
文章图片

呈现青岛独特风物的水彩画作品
艺术|水彩画里浓烈的“海腥气”,中国美术馆展“青岛水彩”
文章图片

呈现青岛独特风物的水彩画作品
艺术|水彩画里浓烈的“海腥气”,中国美术馆展“青岛水彩”
文章图片

呈现青岛独特风物的水彩画作品
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 , 被青岛的美丽景色吸引 , 当时留下了诸多水彩画写生作品 。 写生活动对青岛水彩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以至于后来在风景中写生发展成为青岛水彩画的一项重要的传统 。 西洋文化的烂漫与齐鲁文化典雅含蓄的交融 , 促使青岛水彩形成了既提倡明朗通透、率真大气 , 又讲究水色淋漓、朦胧抒情的艺术特征 。 在人物画创作方面 , 青岛水彩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 强调以形写神 , 表现齐鲁大地所特有的质朴与爽朗 。 水彩画在青岛发展的进程中 , 还不断揉进了本土的山海文化 , 使得青岛水彩又带着一股浓烈的“海腥味” , 这股“海腥味”并没有破坏青岛水彩的“洋气” , 反而使其更加接地气、体现特征 , 成为青岛水彩区别于其他地区水彩的重要风格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