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阎崇年对清朝历史这么了解,为何没有参与《清史》的编修工作?

【 百家讲坛@阎崇年对清朝历史这么了解,为何没有参与《清史》的编修工作?】《清史》是我国一个重大的学术性文化工程,从2002年国家决定重修清史已经过去了20年的时间,为何《清史》至今还没能修好?参加修清史的专家们都在忙些什么?前些年活跃在百家讲坛的阎崇年,他既然对清朝历史这么了解,为何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成员中既没有他的名字,也没有参与《清史》的编修工作呢?
百家讲坛@阎崇年对清朝历史这么了解,为何没有参与《清史》的编修工作?
文章插图
《清史》从立项之初,就得到了众多历史爱好者们的特别关注,不光是史学家们对《清史》翘首以盼,普通读者也渴望能尽快读到这本史学巨著。关于《清史》迟迟不能面世的原因,很多人归咎于编修清史的专家身上,认为是他们效率太低,不知道整天在忙些什么。其实,编修一部史书远比想象中更复杂,不是编修清史的专家不用心,而是这项工程确实很庞大,需要花费极大的心血去完成。
《清史》的主编戴逸就不用多说了,他等了《清史》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迎来再次主编《清史》的机会。可以说,戴逸的一生就是为了这部《清史》,他对《清史》的贡献有目共睹。其余参与编修《清史》的专家也都尽心尽力,为了完成这部史学巨著,专家们废寝忘食,甚至还有专家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例如负责编修《清史·典志》中清朝天文历法项目的席泽宗,他去世的原因就是因为操劳过度,突发脑溢血去世的。
百家讲坛@阎崇年对清朝历史这么了解,为何没有参与《清史》的编修工作?
文章插图
修清史难在哪?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宋史》500万字,只用了2年时间就编修完成,《元史》更是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编修完成,这两部《史书》的质量可想而知,无论是在史学家眼中还是在普通读者看来,《宋史》、《元史》的质量是远远不如《明史》的。这不光是因为《明史》前后花费了百余年时间才编修完成,更因为史书的编修需要大量的考证,正所谓慢工出细活,想要修一部史料详实的史书,必然会耗费大量时间。
《清史》编修的工程量确实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裁问题。众所周知,《清史》体裁采用的是白话文,原定的篇幅是92卷每卷35万字,全书大约3200余万字,可最终定稿时篇幅已经达到了3500万字,远远高于计划中的篇幅。参与编修的专家学者为了保证字数不超标,不得不尽力压缩字数,以至于出现一种情况就是,白话文压缩得太厉害,读起来反倒像是文言文。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措辞方面也需要重新考量,这些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修改。
百家讲坛@阎崇年对清朝历史这么了解,为何没有参与《清史》的编修工作?
文章插图
清朝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也大大增加了《清史》的编修难度。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朝,人口都只有几千万,元朝人口最多时也才刚刚破亿。可是清朝就不同了,仅仅是康熙到乾隆这短短数十年间的时间里,清朝的人口就从数千万增加到了3亿。人口一多,那么随之产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也就增多了,这些都需要一一记录在《清史》中,肯定会极大地增加工作量。
《清史》中编修难度最大的是哪一卷?无疑就是《艺文志》。前面说到,清朝的人口增加了,那么遗留下来的文化成果必然也会极大增加。换句话说,人多了,写书作赋的人同样也就增加了,例如乾隆皇帝一个人就写了四万多首诗歌。可不管这些诗词歌赋具体的文学水平如何,都需要一一记录在《清史》中,因为这都是古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百家讲坛@阎崇年对清朝历史这么了解,为何没有参与《清史》的编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