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迅|访谈丨向迅:最熟悉的人最难写( 三 )


向迅:从某种意义上说 , 是这样的 , 这个目的也达到了 。 因为很多农民都像我父亲一样 , 没有什么远大理想 , 一辈子就是养家糊口 , 再建一栋房子 。 但是 , 我在写作过程中发现 , 我父亲还是有理想的 , 即使在他生病之后 , 他还对我讲 , 等病好了 , 回去把花园建好 。 我们家有一个很大的院子 , 我父亲很爱花 , 他无论去哪都会收集花种 , 回来种在我家花园里 。 他带回来的格桑花种子 , 不仅在我家花园开了花 , 在所有我们家族的院子里也都开了花 , 每到春夏时 , 一片姹紫嫣红 。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 , 交不起学费 , 我就怪父亲:“学费也不贵 , 怎么交不起 , 你们怎么没有志气?”后来我反思 , 我父亲真是挺伟大的人 , 他没读过什么书 , 却把我们兄妹几人都相继送去读了大学 。 我后来了解到 , 我父亲特别聪明、有才华 , 如果他能多读书 , 可能会成为艺术家 , 因为他真的无所不能 。 我外婆就是觉得我父亲手艺好 , 养家没问题 , 才把女儿嫁给他的 。
那时候我每次给家里打电话 , 和母亲说半个小时、一个小时 , 跟父亲最多说五分钟、十分钟 , 就没什么话说了 , 有时还会沉默 。 有一次 , 父亲甚至在电话里问 , 怎么跟我没有话说?我虽然真的跟他没什么话说 , 但他在我心里还是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 他去世后 , 我可能表面上并没有多么难过 , 但我总会梦见父亲 , 梦见他还活着 , 他的离开的确给我心里留下了一道无法弥补的伤口 。 卡夫卡给他父亲的信中写道 , “我写作就是想写我无法扑在你的怀抱里 , 无法哭诉的话 。 ”也就是说 , 他的写作可能有一个潜在的动力 , 就是说给他父亲听 。 我写《与父亲书》可能也只是一个开头 , 后面还有许许多多关于他的事情 , 可能还会写 。
向迅|访谈丨向迅:最熟悉的人最难写
本文图片

最高级的写作 , 就是个人化的叙述
采访人员:有一句话说 , 如果要了解父亲 , 可能自己成为父亲之后 , 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 。
向迅:我们的父辈 , 可能都不善于在儿女面前表露真实想法 。 如果你想改善与父亲的关系 , 很多时候你站在父亲的角度思考问题 , 可能就会明白 。 如果你有兴趣 , 可以给他写一封长信 , 把你内心的犹疑不解告诉他 , 他可能会对你内心的想法有一些理解 。
采访人员:您写小说、诗歌、散文 , 特别是非虚构和小说之间 , 如何划分边界?
向迅:我以前写纯文学的散文 , 最近几年一直在追求变化 , 在《与父亲书》里面有所体现 , 有的篇目可以当作小说读 。 司马迁的《史记》 , 不能说它是散文或者小说 , 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超级文本 。 还有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也是 , 不能用散文或者小说来界定文体 。 在现在这样一个阶段 , 散文面临革命 , 需要打破边框 , 所谓小说、散文、诗歌 , 可能变成存在于我们思想里的一个东西 , 我们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 , 我不想把文体分得太细 。 我记得《小说月报》曾有一个栏目 , 就是容纳一些无法归类的实验性的文体 。
采访人员:像您这种个性化的写作 , 您认为如何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您怎么评价通俗文学?
向迅:我觉得最高级的写作就是个人化的叙述 , 因为他想要摆脱大众化的叙述 。 卡夫卡在生前没有什么读者 , 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 《尤利西斯》也是 , 但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读 , 因为它的文本很独特 。 个人化叙述也可以和个人腔调结合起来 , 作家追求自我的声音 , 如果没有自我 , 容易被大部分声音淹没 。 我常说叙述腔调 , 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 就有迷人的腔调 , 别人模仿不了 , 所以他成为了马尔克斯 。 通俗文学可能会风靡一时 , 读者甚多 。 不过在我看来 , 现在文学界认同的还是写得比较严肃的、有个人声音的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