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金沙·找魂》诞生记

2009年在成都湿热的夏季里 , 我收到一封来自老友——新加坡大提琴演奏家、著名的唐弦乐四重奏(TANG QUARTET)成员陈国平的来信 , 来回寒暄几句后 , 他直奔主题:“2011年新加坡国家艺术节邀请我们首演一部新作品 , 我们想委约你来创作 。 ”我爽快地答应了 。 因为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曾和来校访问的唐四重奏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 , 加上四位成员都是华裔 , 又无辣不欢 , 大家迅速裹在一起 , 一直保持着创作和朋友间的联系 。
随后 , 黄毓颖(第一小提琴)、洪泽民(第二小提琴)、陈国安(中提琴 , 大提琴陈国平的胞弟),分别发来电邮问候我 , 四位以姓名首字母组成的TANG (唐)四重奏成员就悉数登场了 。
确定我的创作时间没问题 , 大家嘻嘻哈哈之后 , 一提琴毓颖狡黠地说:“那我们的专场音乐会就靠你了 。 ”我也就随口问了问:“别的曲目你们演什么 , 需不需要指定一下创作的方向或者内容?”
“曲目只有一首 , 就是你这部委约作品 , 这部作品就是一场音乐会 , 大概……60分钟左右吧 , 哈哈哈……”
我的天 , 60分钟的“一首”作品 , 我感觉被老友们“坑”了 。
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 , 60多分钟 , 这个“坑”看来可以有很多新鲜想法 , 它越来越像黑洞吸引我 , 而我很快也把它和另外一个著名的坑联系在了一起 。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 因博物馆主体修建在发掘遗址坑上 , 出土多类震惊世界的文物而闻名于世 。
2007年回国期间我曾陪科幻大神尼尔·盖曼访问过金沙遗址博物馆 , 当他看到太阳神鸟金箔后 , 说这是超现代风格的作品 , 旋转的神鸟和金面具 , 以及遗址坑内大量的象牙遗骸给他极大的震撼 。 这波震动也深刻在我脑海里 , 远古的历史和超现代的造型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和创作源泉 。 这使我早就想为金沙创作一部作品了 , 唐四重奏的委约保证了我的想法有实现的可能性 。
为什么只是可能性呢?
因为我深知 , 把创作的热情从第一秒保留到最后一秒有多难 , 况且是一部超长的专场音乐会作品 , 如何用最抽象的音乐去表达几千年前的文化?你的旋律根源在哪里?归根结底作曲家音乐语汇如何形成、展开 , 并与作曲家的审美共鸣?
这个“坑”真是很难很难填啊 。
不久后我拜访了金沙遗址博物馆 , 博物馆对这个计划非常支持 , 很快就发出了邀请函 , 请唐四重奏亲临成都采风同时探讨创作的可能性 。
唐四重奏曾在美国波士顿久负盛名的泰格·伍兹音乐节连续数年做驻节四重奏 , 并获得过巴托克演奏大奖 , 其演奏曲目涵盖传统和当代作品 。 回到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做驻院四重奏后有繁重的教学任务 , 但作为亚洲优秀的四重奏组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探索 。 当整个四重奏团队了解到即将合作的是博物馆后 , 非常不可思议 , 文物和音乐如何发出碰撞?这种非常规的合作方式激发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
2011年4月 , 唐四重奏拜访金沙遗址博物馆 , 开始为期数日的采风 。
访问期间 , 唐四重奏多次表达出“震撼”和“不可思议” , 太阳神鸟的抽象造型 , 金面具登峰造极的工艺无不激发所有创作者的热情 。 我们决定用电子音乐和多媒体配合传统弦乐四重奏的形式 , 来表达金沙的神秘、遥远、永恒和生生不息 。 这些抽象的文字概念被分为六大乐章来表达:“太阳鸟”“遥远的呼唤”“飞鸟 , 面具 , 与磬”“旋转的图腾”“祭祀酒歌”“弦外之音” 。
在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 , 我们决定在金沙做一个现场的作品启动仪式 。 演奏地址 , 定在了让所有人不可想象的发掘遗址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