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六个人六首绝命诗 各有风骨 没读过不足以谈人生

气势喷薄于字外,抱负藏匿于胸间。绝命诗,中国古典诗词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如人生,有许多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写就的绝笔豪迈雄壮,读来让人心胸为之豁,精神为之振。如今重温这些经典,依然可以感受他们的豪情万丈!
【 谭嗣同&六个人六首绝命诗 各有风骨 没读过不足以谈人生】
谭嗣同&六个人六首绝命诗 各有风骨 没读过不足以谈人生
文章插图
《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首辞为荆轲所作,后两句疑为后人补作。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浅近易懂,直白如话;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正气凛凛,感染力极强。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不以成败论英雄,最打动人的是这种情深义重的真情,《史记》云:嗟呼!士为知己者死。专诸、豫让、聂政、荆轲,司马迁笔下之刺客都是一诺千金、忠于知己、舍身求义、视死如归之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绚烂的一笔,无论你是怎样的人,总会击中你心灵最柔软的某处。
谭嗣同&六个人六首绝命诗 各有风骨 没读过不足以谈人生
文章插图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情英雄不止荆轲一人,英雄纵横驰骋,金戈铁马浩气冲冠,但也有垂泪时刻,徒叹奈何,我们的历史也尤其看重这种悲情英雄。霸王项羽,一代枭雄,在四面楚歌之后,发出了慷慨悲壮的呼声。虞姬有绝命诗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面对美人和宝马,项羽心中感慨万千,唱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垓下歌》。失败者想要青史留名,那失败得必须诗意。项羽权谋和爱情都失去了,却意外取得了比刘邦还高的待遇,被历代诗人写进诗里吟诵,被编成戏曲、电影、歌曲至今流传。我想是因为这份“失败者”的孤独,我们都有吧。
谭嗣同&六个人六首绝命诗 各有风骨 没读过不足以谈人生
文章插图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陆游在85岁高龄,人生最后之时所作的短诗,凝聚了一生的心志,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背过的千古名篇。全诗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陆游就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而生命的最后,他的遗嘱中没有交代其他,唯一痛心的,就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这种家国情怀,古今皆同。
谭嗣同&六个人六首绝命诗 各有风骨 没读过不足以谈人生
文章插图
《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这首词的作者是明代方孝孺,靖难之役后他慨然赴死时所作。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是硬汉,确实他的名字是“骨鲠之士”的代名词,他本人是明朝最硬的“硬骨头”。方孝孺不仅是硬汉,更是一位大学问家,朱棣的军师姚广孝称他为“读书种子”,年轻时就跟随名师宋濂学习,被宋濂誉为“孤凤凰”。明太祖在世时,就曾称他为“异才”“壮士”,把他当储备人才留给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学问好,道德品行高,却有文人通病,为政不行。在建文帝时期,方孝孺备受重用,地位相当于国师,但他始终无法跳出儒家治世的窠臼,施政上倒追周朝典章制度,一味复古,实在是迂腐。朱棣进城后,方孝孺表现出了孟夫子说的“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招致“诛十族”的血腥杀戮。整整杀了7天,一共杀了873人(一说847人)。明仁宗朱高炽评价方孝孺、齐泰等人“俱是忠臣”。183年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明神宗朱翊钧下诏褒录建文帝时期的诸多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位列首位的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其次便是方孝孺。至此,方孝孺终于正名。方孝孺的死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是叫气节的一种东西,他死守的东西无意义,但他死守的精神光照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