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诗歌:马鞍山城市文化的最好注脚( 二 )


1992年 , 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被国家列为中国国际观光年百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1995年 , 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五大节庆活动之一 。 经过多年的积累 , 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 , 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
鉴于多年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的成功经验和良好效果 , 2005年初 , 经国务院批准 , 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马鞍山市举办 。
自2006年开始 , 在中国国际吟诗节的基础上 , 每年举办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 。
2014年 , 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 。 “中国诗歌之城”现已成为马鞍山市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
2015年 , 马鞍山开通了“诗歌之城”微信公众平台 , 为诗歌爱好者提供诗歌资讯和体验服务 , 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诗歌文化资讯中心、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 , 让诗歌爱好者尽享“诗歌盛宴” 。
2018年 , 中国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迎来了30岁的“生日” 。
30年的发展 , 让这座城市浸润在浓浓的诗意中 , 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不断刷新 , 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得到不断提升 。
时间来到2021年 。 经过30多年的积累 , 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已从单一的诗歌吟诵发展到融歌舞、吟诗、经贸和旅游等为一体的系列活动 , 已形成独具魅力的本土特色 , 并成为马鞍山市一张闪亮而耀眼的“文化名片” 。
2021年10月13日 , 围绕建党百年“主题红色”和推进长江大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生态绿色” , 第33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将再次启幕 , 实现新的跨越 。
一束照亮悠长生活的精神之光
寻诗歌之魂 , 品诗歌之美 。 诗歌犹如一束温暖的阳光 , 为每日平淡的生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
住在诗的城 , 怀揣诗的梦 。 诗歌赋予了城市以浪漫灵动 , 也让住在这座城里的人充满了骨子里的文艺气息 。 他们热爱诗歌 , 吟诵、背诵、抄写、创作诗歌的文化活动每年都在举行 。 上至耄耋老人 , 下到少年儿童 , 每一年金秋 , 他们都会在一场以诗为名的盛会中相遇 , 尽享诗歌带来的惬意 , 陶冶高尚情操 。
自2001年起 , 马鞍山便开始组织大规模的青少年古诗文吟诵活动 , 成立各类群众性诗社百余个 , 欧震、李刚等一批新生代诗人佳作不断 。 市民爱好、学习和创作诗歌的文化氛围浓郁 。 据统计 , 目前有2000多位市民一直在坚持诗歌创作 , 这些市民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 , 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
“网红”草根诗人陈宗仓 , 因儿子求学在马鞍山打工 。 来到马鞍山的第一年 , 他知道了诗歌节 。 因为爱好写诗 , 他在这里很快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诗友 。 2017年 , 他在市文化馆的推荐下 , 作为群众文化的代表参加央视节目录制 , 在央视的舞台上朗诵自己的诗 。 2018年 , 博望区丹阳镇草根诗人王庭赞的作品《关于影子》组诗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石杨杯”诗歌散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 多年来 , 虽身处艰难 , 王庭赞仍不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 著有《午夜独白》、《午夜诗魂》、《午夜情结》、《午夜物语》、《纯南抒情诗选》、《午夜微雨》等诗歌作品 。
“诗歌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创作诗歌是幸福的 , 与诗歌作伴 , 人生将永不孤寂 。 ”曾获得红星杯“校园小诗人”诗歌大赛一等奖的蒋玉栗动情地说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各领风骚数百年 。 这片诗意的土地 ,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才人 。 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 , 这座城市将继续阔步向前 , 用心为新时代唱出嘹亮动人的新歌 , 用笔为“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写出更加美丽辉煌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