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诗化勾勒藏区乡村振兴图,这部高原“公路片”悦目又养心( 二 )


外地来的教练不了解这里的学生的家庭负担 , 但抓扶贫一线工作的肖宁月了解 。 学生只是因为帮家里秋收青稞体能消耗过大而影响了成绩 。 如果因此让这个藏区孩子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 那真算得上工作失职 。
再比如 , 搞合作社种植 , 最头疼的就是村民抢收不积极的难题 。 因为去年青稞歉收 , 在肖宁月的争取下政府给了补贴 , 部分村民就有了“吃拿等要”的情绪 , 觉得收不收都一样 , 哪怕青稞烂在地里都有政府兜底 。
因为市场经济欠发达 ,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确实存在竞争意识不强的问题 。 这就要求挂职干部得把工作做得更细 , 通过合作社奖罚分明、多劳多得的规则制定告诉村民 , 共同富裕不是吃“大锅饭” , 要靠大家用勤劳换财富 。
电影|诗化勾勒藏区乡村振兴图,这部高原“公路片”悦目又养心
文章图片

二来 , 是诗化地表现藏地民族文化 , 并让它与情感线索共济交织 。
拍藏地乡村振兴 , 少不了对藏区文化的表现 。 但怎么表现才能不沦为符号化的猎奇需要多下功夫 。
《玛尼堆的秋天》中将部分藏地文化技艺有机融入到了乡村振兴的主线 。 比如藏纸技艺被来自深圳的支教老师林楚尧(朱铁 饰)请进了课堂 , 成为了教育扶志的关键;泽仁大师的唐卡艺术则作为家乡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被带回了独木峰村 。
还有更多的藏地文化奇观通过影片的诗意化呈现 , 成为了主角们情感发展、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
比如 , 开篇肖宁月与前夫林楚尧在玛尼堆旁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 便是在悠扬的格萨尔说唱中酝酿开来 。 肖宁月的得力助手康巴汉子拉木泽瓮(更登彭措 饰) , 和爱慕的姑娘闹起冲突、闹别扭 , 则发生在地标德格印经院旁 。 而闹别扭的原因就更藏地化了 , 竟然是因为拉木在当地传统节日上 , 舞跳得太好 , 吸引了其他年轻女性的注意 。
电影|诗化勾勒藏区乡村振兴图,这部高原“公路片”悦目又养心
文章图片

《玛尼堆的秋天》在诗性抒情的同时 , 还将少数民族文化地景有机地融入了主线情节和人物塑造 。 当我们看到五色经幡摇曳风中 , 听到汉藏群众与干部载歌载舞的欢笑在高原山河间回响时 , 就知道这篇藏地乡村振兴的散文诗成型了 。
当高原“公路片”遇上现实题材网络电影
当然 , 《玛尼堆的秋天》采用高原“公路片”的结构 , 并非只有拓宽叙事广度的作用 。
【电影|诗化勾勒藏区乡村振兴图,这部高原“公路片”悦目又养心】人物塑造上 , 它通过还原肖宁月“办公室安在车轮上”的工作节奏 , 塑造了这么一个风尘仆仆的挂职副县长的形象 。 在《玛尼堆的秋天》里 , 我们很少看到坐着办公的肖宁月 。
她先是用一场追车戏 , 改变了一个足球运动员“苗子”的命运 。 接着就去解决种植合作社中村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 到了之后 , 她召集了村里的干部班子 , 却一不吃饭、二不开会 , 而是带着他们和自己一起下地挖土豆 。 靠着以身作则的感召力 , 让村民走上了地头 。
电影|诗化勾勒藏区乡村振兴图,这部高原“公路片”悦目又养心
文章图片

随后 , 她便赶到县里开脱贫攻坚落实会 , 还不忘顺便带着外省领导参观一下地标德格印经院 。 紧接着 , 便深入脱贫困难村独木峰村 , 帮第一书记王洋(赵晓苏 饰)找致富办法 。 在实地调研中 , 她发现了唐卡大师泽仁的故居 , 也琢磨出了旅行团体验唐卡的文旅产业亮点 。
如果不是现在的公路结构 , 很难把笔墨集中在肖宁月一个人身上 。 东讲一村西讲一寨的致富故事 , 适合单元剧却不适合网络电影 。 高原“公路片”的类型化用 , 帮《玛尼堆的秋天》塑造了一个奔波奉献的援藏挂职干部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