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散发着人生况味的江南风情——读《江南素描》

【读书者说】
作者:冯亦同
“江南无所有 , 聊赠一枝春 。 ”慧骐祖籍江西 , 生于风物近江南却有“最江南”之誉的扬州 , 更在六朝古都南京生活工作了几十个春秋 , 集诗人、散文家、报刊编辑与出版人于一身 , 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文化人 。 这部新书《江南素描》 , 入集103篇散文与随笔中 , 多为精短活泼、清新隽永的千字小品 , 像颗颗晶莹剔透的雨花石子 , 蕴藏与折射作者心中那个五彩斑斓又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即便是数千乃至超万言的组合长文如《得书记》 , 盖因出自爱书人之手 , 既有全神贯注的津津乐道 , 又章节分明 , 起承转合得自然、紧凑 , 让读者如同面对和聆听一位智者的热忱与专心 , 收获良多而不觉其长 。
江南|散发着人生况味的江南风情——读《江南素描》
本文图片

《江南素描》
王慧骐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民以食为天” , 从第一辑首篇《忙年》到全书的终结篇《我与烟酒茶》 , 专谈食事近20篇 , 与“口福”相关的文字则更多 。 扬州是中国传统六大菜系的发祥地之一 , 去年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 当上了新科状元 。 慧骐笔下的江南味道 , 从“淮左名都 , 竹西佳处”所代表的扬、镇、宁出发 , 遍及苏、锡、常 , 远至浙、赣、皖 , 真所谓尽精微 , 致广大;其兴味之浓烈 , 还可以用他们夫妇从电视台播放的厨艺节目中获得信息与灵感后 , 驱车数百公里去“尝鲜”来作旁证 。 而说到“吃的风度”和美味食谱 ,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忙年》中王氏家族“延续了好多年的大菜 , 所有吃过的人都说好 。 其实做法挺简单:把鸡蛋先煮熟 , 而后剥壳 , 在其嫩嫩的身上划几道口子 , 然后放进先前已烧好的鸡里 , 再煮它一阵 , 需浓油赤酱 , 鸡的美味全入了蛋里 。 这个菜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 , 叫‘母子会’ , 用它作为年夜饭的压轴戏”;还有一个是《儿时吃食》中点名的“青菜烧芋子”:“那时的芋子 , 自身的材质好 , 几乎不用挑的 。 买回家 , 先用冷水泡一泡 , 待表皮湿软 , 找一片碎玻璃轻轻刮一刮;而后洗净切片 , 和青菜一道下锅 , 放一点水 , 让芋子煮烂;然后用锅铲将芋子碾成稀糊状 。 这样 , 青菜与芋子各自的味道便相互糅合 , 有清香 , 也有润稠 。 用它和着米饭吃 , 那叫一个‘爽’ 。 爷爷给这道菜取了个颇形象的名字 , 叫‘推车下坡’ , 意指入口时轻松而滑溜” 。 如此平民化的胃口和细腻生动的描绘 , 让我想起扬州同乡前辈朱自清的散文 。
《江南素描》所状写的不只是江南的美味 , 诗人和散文家关注与表现得更多的还是亲情、友情、乡情 , 散发着人生况味的江南风情与时代印记 。 慧骐以饱含浓烈情思和鲜明爱憎的质朴文风与犀利笔触 , 记录20世纪中叶以来的社会光影与沧桑之变 , 同样尽精微 , 致广大 。 《旧物记杂》中的“一根皮带” , 牵出作者少年时期的辛酸回忆:为给“牛棚”里接受改造的爸爸送一根皮带 , 他和弟弟无钱买长途汽车票 , 清早徒步出扬州城 , 沿着公交站牌行走四五十华里 , 天黑才赶到妈妈任教的远郊小镇 。 在《最后的泪珠》《由戴口罩忆及先父二三事》《雪落夜归人》《题一张旧照》等篇什中 , 慧骐不动声色地刻画了他的双亲 , 新中国第一代农机专家、学科创建者及其贤内助、中学教师伉俪情深、以身作则、育才施教的感人形象与家庭生活 , 有许多鲜活的细节与闪光的哲思 。
【江南|散发着人生况味的江南风情——读《江南素描》】风声雨声读书声 , 家事国事天下事 。 《江南素描》是身为报人、书人的作者行走采风在大江南北的写生簿 , 也是这位诗人和散文家感悟人生与岁月的“取景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