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续书谱》:草书要先学章草再学王羲之,为什么?( 二 )


章草&《续书谱》:草书要先学章草再学王羲之,为什么?
文章插图

主张
“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
姜夔说,通常学草书,先从张芝、皇象、索靖等各家章草入手,这样结体就会平正,下笔就有源头。然后再学王羲之,学其变化来丰富自己的笔法,使之草书奇特挺拔,独特不凡。
张芝,东汉末年人,有“草圣”之名, 传世有狂草《冠军帖》和章草《秋凉平善帖》。皇象,三国·吴国人,传世有篆书《天发神谶碑》和章草《文武帖》《急就章》。索靖,西晋人,传世有章草《草书状》《出师颂》《月仪帖》。
章草&《续书谱》:草书要先学章草再学王羲之,为什么?
文章插图

历史上对这三位的书法评价极高,尤其是章草方面,就连王羲之不能企及。遗憾的是,王羲之没有章草传世,作品多为今草,故而我们不做评价。
三位的章草与王羲之的草书比较,的确如姜夔所说,一个自然平正,一个变化多端。但是,学者是否能从中得到平正与奇特挺拔,看造化,如果平正非要写不平正,变化非要写没变化,谁也没辙。
不过,先学章草再学今草的主张,作为后学的我们完全可以考虑,抑或是遵循。因为不学章草则草书无根,只学章草而不学今草则草书无奇,毕竟1+1=2可能等于更多。
章草&《续书谱》:草书要先学章草再学王羲之,为什么?
文章插图

不主张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意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自大令以来,已如此矣,况今世哉!”
姜夔说,倘若遍学各家,而各家的书法有工有拙,一旦引用不当,下笔定然会失误多,当连的反断,当断的反连,不知相向相背,不晓起笔收笔,也不明转锋换笔,只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错乱颠倒,回头还觉得新奇。这种情况,自打王献之以后便如此,何况今天呢!
王献之之后一直到姜夔生活的南宋,出现的草书家不少,但如今能叫得上名字且有作品传世的,羊欣、张旭、怀素、高闲、黄庭坚,其他好像就没了(也许姜夔那时见过的多)。而且这几家的风格区别极大。
羊欣与王献之风格接近,可能因为他是王献之外甥关系;张旭狂放不羁,线条纵横交错;怀素线条有金属质感,刚中有柔;高闲笔势浓重,坚挺纵放;黄庭坚长枪大戟,步步为营。
章草&《续书谱》:草书要先学章草再学王羲之,为什么?
文章插图

他们是不是有工有拙说不好,但是相较于张芝、皇象、索靖和王羲之,学他们难。这与好坏无关,而是难以互为己用。
比方说,先张旭再怀素,一个粗一个细,没法融合;又或是先怀素再黄庭坚,一个连绵不断,一个步步为营,亦没法融合。至今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找到出路,当然这与我的水平低下有关。
章草是爸爸,今草是儿子,之后的草书是孙子、玄孙,甚至已出五服。先学张芝、皇象、索靖再学王羲之,纵有变化,也是子承父业血浓于水;而此后的草书,就好像卖草鞋的刘备,虽是中山靖王之后,却早已与皇室分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章草&《续书谱》:草书要先学章草再学王羲之,为什么?
文章插图

结论
“然而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湔尘俗,若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
姜夔说,如果胸襟不宽广,气韵不高,尽管肚里都是古人笔法,始终也洗不去庸俗的气息;相反,如果胸襟宽广,气韵高,再得以正确的方法,下笔就会高出别人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