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与光&文学大咖谈丨“80后”青年作家刘星元:一位行走乡间的“刀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孙远明
十月微凉雨夜,乡村茅草屋内,在初识阔别6个月后,采访人员和“80后”青年作家刘星元相对而坐,聊聊他的散文。
刘星元生于散文的厚土临沂兰陵。他曾经送给采访人员一本散文集《尘与光》。读后,感觉文如其人。刘星元的散文沉静、细腻、深刻,字里行间又夹杂着一丝江湖气。联想到他曾经写过的两篇散文《散落乡间的诗人》和《刀具志》,心头突然冒出一串词——行走乡间的刀客。不错,刘星元像是一位刀客,游走于乡野,他将目光聚焦于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用细腻凌厉的笔锋勾勒出人性的善恶、命运的喜悲。
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著名评论家李一鸣曾经这样评价:在近几年崛起的青年散文家中,刘星元是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一位领军性作家。散文大家王鼎钧曾评价他的散文:“语言平易中有清新,一洗遗风,挥洒自如,康庄大道,足以致远。延长中国文学吊古伤今的传统,小中见大,含蓄中有深沉,将来人生经验有了厚度和高度,有书写出大作品的可能。”
这样的一位青年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和成长经历是怎样的?根据聊天内容,采访人员将刘星元的口述进行了整理。
尘与光&文学大咖谈丨“80后”青年作家刘星元:一位行走乡间的“刀客”
文章插图
几本破旧书籍,激起文学梦
我生于兰陵的一个偏僻村庄,文学启蒙是在初中学段。
2005年寒假,我从一位当过民办教师的长辈家中发现了一本破旧的绣像版《隋唐演义》,在话本式的叙述语言里,英雄故事让我着迷,我想象着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冲锋陷阵,经历英雄气短,触摸儿女情长。
另一件事,则是因为帮助老师打扫了学校荒废已久的图书室,老师便准允我从那堆图书中抽出几 本阅读,我抽出了三本,分别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以及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回顾这几本书的风格,我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写作受其影响多么深远。尤其是《射雕英雄传》,在此之前,这本书早已在校内疯传,以师长们对我们的约束作为延伸,我感觉到这是一本有害无益的书,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我对文学的最初感受出现了。在人家尽枕河的无锡风光里,江南七怪依次不同的出场方式让我着迷。这种对于特定文字的着迷随着时光的推衍和阅历的增加,开始弥漫开来,直至占领了我人生的时时处处。
第一笔稿费,难忘的一碗面
我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章是2008年,那时我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当代职校生》的杂志,每期都会刊发几首职业学校师生的诗作,我觉得自己也能写,于是就写了,写完后投给这本杂志,几个月后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汇款单。
这笔稿费才十块钱,是我收到的最少的一笔,然而它之于我的鼓励,却是无可替代的。
周末,我拿着汇款单去邮局取钱,坐公交车花了四元,剩下六元钱,买了一大碗面。每每回想此事,总是感慨万千。
另外,在那所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时,我是图书馆的常客,三年的求学时光里,我穿梭于学校图书馆,囫囵吞枣般啃噬着几百本或厚或薄的书籍,这些书籍无异于我的加油站,正是在这些书籍的加持下,我开始尝试写作,并开始陆陆续续发表一些简短的豆腐块。
尘与光&文学大咖谈丨“80后”青年作家刘星元:一位行走乡间的“刀客”
文章插图
“你我渺如尘,但都藏有光芒”
我的第一本书取名《尘与光》,意为:你我渺如尘,但每一粒尘埃中,都藏有光芒。因此,我的作品聚焦的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书写他们于命运的驱赶辗转中、在生活的重重积压下,多舛的际遇。这些人是你、是我、是亲友、是同学,也可能是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