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越剧《红楼梦》何以打响新时代戏曲驻演的头炮?( 三 )


以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为例 , 由于《红楼梦》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太大了 , 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个自己理想中的林黛玉 , 要把小说及剧本上的人物通过表演立体化起来 , 做到“三碰头” (即:原著描写、观众想象与演员表演 , 三者高度吻合) , 无疑对她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 经过一度的踌躇 , 王文娟的思想豁然开朗 , 在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 , 主要是阅读《红楼梦》原著和有关的研究文章 , 兼及乾嘉年间的史料;并从两方面做了准备工作 , 一方面是观摩古画中的仕女人物的精神面貌 , 作为自己塑造林黛玉形象的借鉴;另一方面 , 根据剧中人物的活动及其思想感情 , 唤起自己在生活历程中可供参考的感情回忆 。 最终 , 王文娟在设计和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时 , 很快找准了基调与方向——林黛玉的感情非常真挚和纯洁 , 特别是她对贾宝玉的爱情 。 她要争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 而她的争取 , 不是去投靠、讨好、利用他人 , 而是用自己的真诚感情来换取对方的真诚感情 。 最终 , 她把自己的生命与理想融为一体 , 真正做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有了理想生活 , 她就有了生命;没有了理想生活 , 她就没有了生命 。
同时 , 《红楼梦》这个戏是深沉细致的 , 林黛玉又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诗人气质和书卷气的女子 , 不同于一般闺阁千金 , 因此在服装设计上就特意选用一些比较素净的色彩 , 表演时 , 她也有意识地用一些比较文静秀丽的动作 。 戏曲讲究有歌(唱)有舞(程式化) , 既要吸收生活化的元素 , 单光将生活搬上舞台也不行 , 在表演上既不能是完全传统的 , 又不能是完全生活的 。 比如:当听到宝玉讲“林妹妹从来不说这种混帐话”后 , 林黛玉又激动、又高兴 , 内心千回百转却说不出一句话 。 这是很难用戏曲程式去表现的 , 经过思考 , 王文娟选择用一些比较感情的线条:随着音乐节奏 , 她慢慢作一个富有感情的转身 , 再把手背在身后 , 慢慢地往后退去 。 以音乐节奏带动身体节奏 , 兼顾优美的古典造型 , 以此表达林黛玉为寻到知音而心情激动 , 感慨万千的情状 。 与此同时 , 脚下的步子既不能太慢 , 又不能太跳跃 , 完全要把感情倾注在演员的脚步之中 , 以此达到美且真的艺术感染力 。 由此可见 , 一切的艺术呈现 , 在符合人物情感与性格的基础上 , 力求展现越剧艺术的美 , 是《红楼梦》能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关键所在 。 即使是“焚稿”那样的悲剧 , 依然要给人震撼人心的美的感染与艺术化的表达 。
如今 , 六十多年过去了 , 不断演出 , 不断修改 , 不断提高 , 使得越剧《红楼梦》已经成为一部写进中国戏曲史的经典作品 , 它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 , 可以说是历史际遇和集体努力的共同杰作 。 而其核心 , 离不开“情”与“美”在舞台上的极致表现——既突出剧种、流派艺术特色 , 又兼顾古典题材的当代审美表达 , 最终 , 经过市场与群众的检验 , 获得肯定与喜爱 , 最终做到了家喻户晓 , 耳熟能详、久演不衰 。 而依托经典 , 艺术表达突出情与美 , 无疑也成了古老戏曲艺术在当下能够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的关键所在 。 王悦阳
[责任编辑: 张晓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