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高黎贡山:生命的博物馆(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 )


这些结论的得出离不开科学研究和大量实地监测,科学性保护理念取代了封闭式保护 。
白眉长臂猿是高黎贡山的特有物种,目前仅剩不到200只,雄雌猿只要确定关系,便会相伴终生 。
在云南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片区,原本住着5只白眉长臂猿,一对夫妻带两个孩子,还有一只孤零零的母猿 。而几十公里之外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住着不少单身公猿,但由于原本两个保护区之间的森林生态遭到破坏,两地存在天然屏障 。
为了解决生态环境破碎化这一难题,1996年开始,当地政府将位于两个保护区之间的国有林确立为生物走廊带,纳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 。
“通过生物走廊,动物们开始走亲戚串门了 。”保护区管理员娄必辉介绍,通过红外相机监测,两个保护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明显增强 。生物走廊带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菲氏叶猴,总体数量从4群130只增长到8群300多只 。
“灵长类动物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是反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指标 。种群数量变多,说明这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李正波欣慰地说 。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我们百花岭村的村民,从1995年开始就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了 。”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理事长侯兴忠自豪地说道 。
侯兴忠介绍,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会员人数从当初的51人增加到现在的150多人 。“每年我们至少办两次生态保护培训讲座,让大家认识到守住这片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
毁林开荒、破坏树木,曾经突出的人地矛盾在当地村民的自发劝导下越来越少 。“以前我爱打猎,如今在政府和协会的号召下,我认识到要好好保护高黎贡山,现在干护林员都20多年了 。”傈僳族护林员蔡芝洪笑着说道 。
生态变好了,生活也变好了 。在高黎贡山的另一头,独龙族护林员张敏对此深有感触 。
“我们保护了生态,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生态护林员的脱贫政策在这里落地生根,极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
“刚做护林员的时候,独龙江这边的路特别不好走,在没通隧道之前,还会遇到大雪封山半年不通车的情形 。”张敏回忆道 。
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张敏的巡山护林路也更为便捷 。在隧道所在高黎贡山段,张敏搭起了高黎贡山独龙江段的第一个红外线摄像头 。
“除了做护林员,我们还种起了草果,农作物都卖到了山外面 。”张敏笑着说 。
在适度发展林下种植上,独龙江乡尤为谨慎 。独龙江乡乡长木小龙介绍:“目前我们的草果等林下种植全部在次生林范围内进行,且对规模进行控制,绝不允许在原生林下种植,严守生态保护的红线 。”
“我经常把我读书的故事告诉女儿 。”张敏对自己没念上大学抱有遗憾,“希望她好好念书,学到更多知识后,回来继续守护建设我们的高黎贡山 。”(采访人员 沈靖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0月14日 第11版)
责编:张振
贡山|高黎贡山:生命的博物馆(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