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品|神品|千古奇绝“雨夹雪”:毛竹笔法遒劲沉郁,兰花笔势飘逸婀娜

《书法课程》
见诸笔墨 | 达于心灵
不可一日无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国书法 | 最高艺术
神品 | 千古奇绝“雨夹雪”:毛竹笔法遒劲沉郁 , 兰花笔势飘逸婀娜
郑燮《行书论书轴》 , 纸本 , 行书 ,104.4×54.5cm , 上海博物馆藏 。
【释文】
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先生书法 , 而且园实出于坡公 。
故坡公书为吾远祖也 。 坡书肥厚短悍 , 不得其秀 , 恐至于蠢 。
故又学山谷书 , 飘飘有欹侧之势 , 风乎 , 云乎 , 玉条瘦乎 。 元章多草书 , 神出鬼没 , 不知何处起 , 何处落 。 其颠放殆天授 , 非人力 。 不能学 , 不敢学 。 东坡以谓超妙入神 , 岂不信然?
蔡京字在苏、米之间 。 后人恶京以襄代之 。 其实 , 襄不如京也 。
赵孟頫 , 宋宗室 , 元宰相 , 书法秀绝一时 。 予未尝学 , 而海内尊之 。 今四家书缺米而补之以赵 , 亦何不可?板桥道人郑燮 。
【赏析】
此轴为行书论书法 , 原文在《郑板桥全集》集外诗文中刊入 。 未署年月 , 约为晚年之作 。
这幅《论书》作品 , 把真草隶篆行各体集于一幅之内 , 所以笔法中侧、方圆、曲直、粗细无不毕备 , 而又妙在以“画法行之” 。 郑板桥以兰竹画法融入书法 , 在撇画捺画上痕迹尤重 , 毛竹笔法遒劲沉郁 , 兰花笔势飘逸婀娜 , 更増强了笔法的对比和变化 。
其书作的行气上有宋人黄山谷之书风 。 其章法正斜疏密 , 错落自然 , 正如俗话所说的“乱石铺街”、“雨夹雪” , 可谓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 这是因为每个字的外形变化多端 , 大小方圆 , 各种形状均被安排得谲诡有致 , 摇曳多姿 , 有如风起云涌 , 时得卷舒变幻之势;飞花散雪 , 极尽自然洒脱之趣 。 其作品奇秀雄逸 , 正是板桥狂放不羁的个性流露 , 使他的书法具有“真气、真意、真趣” , 所以人们又称“六分半书”为“板桥体” 。
富有传奇色彩的“八怪”郑燮 , 厌倦官场中的昏昏之暗 , 无奈学得“醉翁”之意 , 而陶然于墨香美酒之间 。 一生虽只做得“七品官耳”之职的板桥先生 , 对于上峰层层的“索画指令” , 既不能不办 , 又不能太丢文人胸中之气格 。 只好“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方求心安 。 板桥先生平素交友不多 , 与“八怪”中的高凤翰、金冬心等过从甚密 , 常聚一起畅饮高论 , 谈诗品画 。
此板桥先生平生少见的书法之论 , 颇为精见独到 , 似有“怪中求趣 , 理中求性”之笔致 。 从先生所创“六分半书”来清赏 , 其涉猎历代法书甚广 , 笔墨融“真草隶篆”为一体 , 结字“险中求变 , 变中藏势” , 内含笔墨自然疏密;看似章法“乱石铺街” , 实则妙然成趣 , 整体清新和谐且风格独特 , 让人品嚼后而不忍释手 。
从论所言:板桥先生十分喜爱指画鼻祖高其佩(且园)书法 , 认为高的书法本出“宋四家”坡公的笔墨 , 其又认为坡公的书法“肥”且“短” 。 山谷先生曾诙谐地说:“苏字写的太扁 , 似癞蛤蟆一般 。 ”内含少秀而流于笔墨肥臃 , 因移学黄山谷 , 认为山谷书法“飘飘有攲侧之势” 。 从板桥此幅书法作品来看 , 笔墨跌宕起伏间 , 的确有山谷先生“奇侧奔放之势”的浩然风骨 。 对于米芾(元章)的书法 , 板桥以为“元章多喜作草书 , 笔墨变化诡秘神幻 , 其下笔不知何起何落 , 非人力乃天授 , 不能学也不敢学 , 坡翁以谓其书妙然入神 。 ”板桥先生所言颇为精辟 , 认为学书者切不可盲目乱学 , 一定要选适合于自己对路的法帖方可入手 。 “苏黄米蔡”四家中的蔡京 , 人恶其名 , 而所制翰墨超然入妙 , 人则暗中学之 。 后人欲改“京”为“襄” , 而板桥则认为 , 改名“襄”反则不如“京” , 的确有高士之明见 。 人恶其名不假 , 此与其书法能传世并不相悖 。 对于赵孟頫的书法 , 板桥先生评价也是很高的 , 其虽未学赵书 , 但子昂书名海内则尊之 , 认为“今四家书缺米而补之以赵 , 亦何不可!”历来有论书者 , 喻子昂书法“媚俗” , 余则认为子昂乃承“二王”之本 , 笔墨潇洒精熟 , 体态俊美超逸 。 王字存世几乎鲜见 , 唐宋钩摹于神亏失 , 当不敌子昂笔墨内在完美之神韵 。 故板桥先生之见 , 亦有高明宏远之真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