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人文主义哲学之十:马基雅维利1( 三 )


马基雅维利青年时期仕途顺利 , 春风得意 。 29岁时 , 已经出任第二国务厅长官 , 随后又兼任了共和国执政委员会秘书 , 其主要职责即负责外交和国务事 。 他以此身份经常出入意大利以及外国宫廷 。 1500年出使法国 , 1503年出使罗马 。 此期间 , 他一边进行繁忙的外交事务 , 一边又把自己的观察写成文章 。 这些文章大都能针贬时弊 , 对症下药 , 显示了他以后成熟文章的总体风格 。 1507年 , 神圣罗马帝国准备从法国入侵意大利 , 他奉命出使法国和瑞士 。 此后 , 佛罗伦萨的政治生活一直牵扯在罗马教廷与法国的权势斗争之中 。
1510年 , 他再次出使法国 , 意在劝说法王与教皇讲和 , 从而也使佛罗伦萨幸免战祸 。 但法国人此时正处在狂热之中 , 对他的来访 , 全然不睬 。 他只好空手而归 , 随即全身心投入到动员佛罗伦萨的武装工作上来 。 但到1512年 , 神圣罗马兵临佛市 , 废除了旧的执政官 , 美第奇家族重新成为执政者 , 马基雅维利也从此跌入政治生涯的黑暗之中 。 他因为长期反对美第奇家族 , 而被投入监狱 。 虽然最终不曾判罪 , 毕竟元气大伤 。 开释之后 , 已是一贫如洗 , 只好退居乡间 , 过着半隐士式的乡居生活 。
然而 , 他从来就不是一位可以赋闲的人 , 且从政之心九死犹生 。 现在为政不成 , 便改为攻读和创作 , 攻读、创作也不离政事 。 恰恰在这段期间 , 他写下并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政治著作:《君王论》和《论蒂托.李维的最初十年》 。 按他的本意 , 他满想希望这两部书能换来美第奇家族的好感与谅解 。 为此 , 他把《君王论》献给执政者 , 期望得到他的赏识 。 然而 , 书入豪门如石沉大海 , 左等右等 , 没有得到半点回报 。 他失望之余 , 就暂时放下政论 , 创作了喜剧《曼陀罗花》 。
直到当时的执政官洛伦佐.美第奇死后 , 他才得到被重新起用的机会 。 虽被起用 , 依然不被重用 , 他又将自己的卓越才华用到史学著作的撰写方面 。 1526年 , 他的史学名著《佛罗伦萨史》问世 。 他把它献给教皇 , 并得到一份赏赐 。 1526年 , 他总算当选为城防委员会秘书 , 但不久 , 佛市又摆脱了美第奇家族的统治 。 而新的执政者 , 又因为他曾为美第奇家族服务过而对他大不满意 。 他的一生抱负 , 终于在这种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局面下结束 , 他本人也抑郁成疾 , 年仅58岁便饮恨死去 。
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的共同特征 , 是他们的人文主义特色 。 不论他们属于那种类型 , 人文主义追求都是其思想基础和立论主旨 。 那么 , 对这时期的思想家 , 就可以看成这样一种模式 , 即1+1的构成模式 。所谓1+1的构成模式 , 即人文主义思想+具体研究专业=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 。 比如托马斯.莫尔即人文主义思想+乌托邦理论=文艺复兴时代的空想主义思想家;伽里略即人文主义思想+科学研究=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哲学思想家;马丁.路德即人文主义思想+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改革思想家 。
马基雅维利自然也不脱这个公式 , 他是人文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文艺复兴时代的政治哲学思想家 。 根据这个模式 , 马基雅维利首先是一位人文主义者 , 然后才是一位政治哲学家 。 然而 , 二者又是不能截然分开 , 不是1+1=2 , 而是1+1=大1 。 前者之中有后者 , 后者之中有前者 。
马基雅维利作为一名重要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 他的最主要的特征 , 是他的政治世俗化观念 。 政治世俗化观念在东方国家 , 特别是我们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 , 原不足为奇 。 但在诸如西方基督教类型的国家 , 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 资本主义文明反映在政体上 , 可以说有两个基本的前提 。 一个前提是政、教分开 , 政权世俗化;一个前提是三权分立 , 权力制衡 。 而实现权力制衡的前提 , 则是政、教分开 。 政、教不分 , 必然以教代政 , 而以教代政就无法权力分开 , 更谈不上权力制衡了 。 宗教、世俗权力一体化的结果 , 必然使教会的权威无与伦比 , 在理论上自然是上帝主宰一切 , 实际上就是追求教会的一统天下 。 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 , 怎么能分权?谁敢讲分权?与教会分权 , 就等于向上帝要权 。 一个凡夫俗子 , 竟敢向上帝要权 , 真真活得腻了 , 凭此一念 , 就该捆在火刑柱上烧个七糊八烂——看你还要权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