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和而不同 深情则一——我的两部云南少数民族爱情戏剧创作

“月亮出来亮汪汪 ,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 哥像月亮天上走 ,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 优美的旋律、清新的歌词 , 许多中国人能脱口而出的《小河淌水》 , 是来自云南普洱一带的民歌旋律 , 也让人们对云南地域文化充满着浓厚兴趣与情感 。 丰富而独到的地域风情、脍炙人口的音乐 , 也让《小河淌水》成为值得开掘的戏剧题材 。 在今年秋季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 ,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演出的歌剧《小河淌水》就以民歌旋律为基础 , 演绎了一个赶马哥与云南小妹凄美的爱情故事 。 该剧以大云南的视野来设置戏剧规定情境 , 展现出一个空灵、浪漫、神秘、唯美的艺术风格 。
【少数民族|和而不同 深情则一——我的两部云南少数民族爱情戏剧创作】“和而不同、深情则一” , 是笔者作为歌剧《小河淌水》编剧之一的创作思想起点 , 也是多年对云南一带深入采访、参与创作的深切感悟 。 云南既是地理环境多样、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人间胜境 , 更是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存、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极为丰富的人文宝地 。 在云南这块西南沃土上 , 有50多个少数民族生活的踪迹 , 千百年来 , 汉族与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景颇族、藏族、回族、纳西族、基诺族等百姓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 构成文化多元、和谐多姿的人文生态 。 不同民族的劳动方式、生活习惯和审美文化差异很大 , 但深入云南 , 不难发现 ,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温和相处 , 使得云南汉族和少数民族呈现出既多样又统一的生态面貌:这里的人少有戾气暴躁 , 多有轻声细语、厚道温存 。 中国古代文化追求的至高境界是“和而不同” , 云南多民族的生存情状 , 正是“和而不同”的现实存在 。 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 , 山高路远的地理环境、淳朴厚道的个性 , 又容易诞生一个个深情感人的故事 , 民歌固然来源于此 , 戏剧也能从中生发开掘出许多题材 。 歌剧《小河淌水》就是选取了一个马帮时代常见不过的爱情悲剧故事 。
少数民族|和而不同 深情则一——我的两部云南少数民族爱情戏剧创作
文章图片

歌剧《小河淌水》剧照 。 颜全毅 供图
歌剧《小河淌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信任”的故事:茶马古道上的赶马哥乌里迷路了 , 为正在采摘“恋草”的月亮坡姑娘依湄歌声所吸引 , 二人走到了一起 。 暴雨突袭之际 , 乌里为救依湄失足摔下山崖 , 留在了月亮坡养伤 。 依湄用她纯洁的心灵和歌声抚慰着受伤的乌里 , 二人也在不断地接触中相知相爱 , 并立下了海誓山盟 。 此时 , 传来乌里父亲病重的消息 , 二人不得不分离 。 出于彼此的承诺与信任 , 乌里坚决要求服下一年为期发作的剧毒“恋草” , 依湄用情歌送别了乌里 , 并偷偷将“恋草”的解药放入了乌里的行囊 。 乌里发现解药时 , 被依湄毫无保留的爱与信任所感动 , 决定丢掉解药 , 绝不辜负依湄!在约定的最后一天 , 众人狂欢之夜 , 乌里赶回了月亮坡 。 当一切仿佛在向完美靠拢时 , 依湄却倒在了乌里的怀里……在诀别之际 , 依湄唱出了一曲传世的情歌——《小河淌水》 。
可以看出 , 歌剧《小河淌水》与一般戏剧的矛盾冲突有着很大不同 , 悲剧发生并非是善与恶、美与丑的争执冲突 , 却是以真善美为出发点引发的触动心灵的悲剧 , 无论是乌里还是依湄 , 对爱情都有着发自真心的信任 。 在月亮坡 , 许多赶马哥抛弃了这里的恋人一去不返 , 依湄的母亲就如此 , 因而在依湄陷入情网之时 , 要求乌里服下恋草 , 而依湄却坚信爱的基础是信任 , 宁可自己偷偷服下 , 不知实情的乌里 , 为了表达绝不辜负真情之心 , 毅然将解药扔在半途中 , 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 。 歌剧《小河淌水》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写意戏剧 , 无论是月亮坡的环境设置还是核心道具恋草花的介入 , 让戏剧具有了又神秘又遥远的色彩 , 但类似的故事 , 却普遍发生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 , 剧本取材并借鉴了著名作家白桦小说《一首情歌的来历》的一些情节 , 作家在云南有着多年的生活经历 , 他将神话传说与现实见闻结合起来 , 形成特色鲜明的叙事手法 。 歌剧《小河淌水》在小说基础上 , 进一步化实为虚 , 将民歌曲调的悠远与现代戏剧的浪漫时尚样式结合在一起 , 努力给观众呈现一个简单淳朴但值得回味的挚爱场景与故事 。 如同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说:“戏剧应该是一面集中的镜子 , 它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 , 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 , 把微光化为光明 , 把光明化为火光 。 ”通过《小河淌水》表现的典型人物与爱情故事 , 把云南少数民族百姓淳朴深情的一面予以放大 , 也是对当今社会多变善变的情感观一种善意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