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概述

彝族是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 , 归纳起来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类 。 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 , 即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 。 介于彝族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 , 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 。 在大凉山腹心地美姑 , 关于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及其神话传说 , 仍在彝族民间广为流传 。
毕摩|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概述
本文图片

毕摩的起源
据彝文文献《勒俄特依》记载 , 苍天降下灵神果籽落于下界 , 经过三年九世后 , 终于长成了杉树巨人 , 可是一直似人非人 , 似树非树 , 不能成人类始祖 。 直到阿居阿丛时代 , 山神得知必请毕摩祛除白、花、黑三秽后举行祭祀猪胛卜才能成为人祖 , 于是先后派遣豪猪、白兔、野鸡和蜘蛛作为使者去上界敬请额比斯乌毕摩 , 经过多次请求后 , 额比毕摩才同意下界作毕 , 额比毕摩在屋后竹林中砍回三根神竹杆 , 做成神签、法笠、法扇 , 送给额阿孜三祖孙带着一部叫《斯穆安甘》的经书来到了地界 , 为杉树巨人祛除了三遍三色秽后举行了祭祀猪肿卜后 , 于是地界有了雪族十二支 , 其中一支便成了人类的始祖 。
毕摩|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概述
本文图片

彝族毕摩概念
毕摩是彝语音译 , “毕”为“念经”之意 , “摩”为“有知识的长者” 。 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 。 毕摩神通广大 , 学识渊博 , 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 , 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 。 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 , 毕摩既掌管神权 , 又把握文化 , 既司通神鬼 , 又指导着人事 。 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 , 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 , 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
毕摩文化是世界民族宗教文化的一朵奇葩 , 是中国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 , 是由彝族社会中特殊的神职群体 , 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 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 , 以鬼神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 , 同时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 , 社会历史 , 教育伦理 , 天文历法 , 文学艺术 , 风俗礼制 , 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保存完整的活态原始宗教文化 。
毕摩|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概述
本文图片

毕摩法器和绝技
毕摩的法器主要有法冒(彝语称“毕摩尔布” , 竹编缝以黑色薄毡)、神扇(彝族称“其克” , 竹木编制 , 把柄贯中)、经书(彝族称“毕摩特依” , 有经文和图画)、神铃(彝语称“毕具” , 铜铸 , 有大小两种)、签筒(彝语称“吾土” , 用木料做成 , 中空 , 底部有“叉”形而尖 , 上有盖 , 内装单数竹签)、神枝(彝语称 “古” , 多数用一种彝语名叫“以火”的树枝做成 , 主要用于布法陈)、法网(彝语称“黑阔” , 主要用来装法具)等 。 (见图:毕摩法器)彝族毕摩在作法时 , 口念经文 , 舞扇摇铃 , 表演绝技时更是出神入化 , 油锅捞物、舔烧红铧口、沸水烫身、吃火炭、含油喷火等精彩经绝伦、惊险无比 , 令人目不暇接 , 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 被称之为中华彝族魔术奇观 。
彝族毕摩现状
有彝族就有了毕摩 , 有居住彝族人民的地方就有毕摩的作毕活动 。 美姑作为中国典型的彝族聚居县 , 是一代毕摩宗师阿苏拉则的故乡 , 有“索诺毕源头”(即毕源头在美姑县黄茅埂)之称 , 是全国彝族毕摩文化最浓厚的地区 , 以彝族文化聚宝盆而闻名海内外 。 毕摩文化 , 被专家学者们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 时刻贯穿着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始终 。 美姑是彝族毕摩最多(据不完全统计 , 全县18万人口中毕摩就有8600多人) , 典籍内容最为丰富 , 经书收藏最为完整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