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边志愿者网

有没有亲可以推荐几部讲志愿者精神的电影?。?/h3>【天那边志愿者网】《微笑圈》、《志愿者》、《天那边》、《静静的阳光》
关于支教电影观后感1000字 天那边观后感1000字
其实说实话,电影的前面部分让我有点反感 。但还是看完了,而且被结尾打动了 。打动我的,并不是一群孩子排在路上哭着送城里老师的情景,也不是老师为了追男朋友在回村路上昏倒在路上的一幕 , 而是最后村长找到许老师,说罗老师去世那一刻 。虽然心里已经有了一些预期 , 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打动了 。也许是这个演员的表演太真实 , 不管怎样,我也要给这部电影打五分 。
看到片尾,出来一行字,献给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 。谢谢导演,拍摄了这样一部真诚的电影 。也谢谢这句话,虽然我现在已不是一名志愿者,但我曾经在乡村中学支教三年 。我想,也许我的支教岁月可能并不是很长,但这段时间也足够让我明白很多事情 。
因此对于这部电影,作为一个曾经的志愿者 。还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
其一 , 提起乡村支教 , 大家可能总会想起烛光里读书的孩子,背着弟弟妹妹上学的孩子,趟着河水过河的孩子 。志愿者们来到这里,来到山区,看到了贫困的孩子,贫困的村民,贫困的当地教师,他们是怎么想的?孩子的脸上还有泥巴 , 当地的老师们说着方言,用着很落后的教学方式,他们自身素质可能也并不高,让人想到一个“土”字 。这也是“天那边”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衣着光鲜的,来自大城市,带着数码相机摄像机,带着笔记本电脑的志愿者们就这样来到这里,往往 ,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有点炫耀 。我知道这并不是恶意的,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也拉开差距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志愿者能够敞开自己的胸膛,去真正接受当地的孩子和村民们?他们是不是脸上还有一些不易显露的优越感?许多时候,志愿者和当地人之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 。
其二,提到支教 , 大家总可能想到崇高二字 。志愿者来到山区,在一开始,有的人脸上就似乎有了崇高二字 。因此来到这里本身就是崇高的 。但为什么崇高?志愿者能够为当地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他的贡献,是不是要比当地一名普通老师要多?很多时候光环会掩盖住事实的真相 。电影和电视里总是一些正面的典范 , 实际上也确实有大量的志愿者,给当地孩子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但是我想说的是 , 不是每一个支教志愿者都是真正的崇高 , 如果他们是崇高的,也请你们去尊敬和关注那些像“破罗”那样长年累月一直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当地普通教师 , 因为他们同样地崇高 。
其三 。志愿者来到山区 , 有一些问题可能是许多人没想到的 。他们可能给当地增添了新的负担,但自己毫不知情 。他们的学历很高,能力很强,但不一定教学很好,付出很多 。他们期望很高,但也许回报不多 。也有的人并不是为了做志愿者而做志愿者的,他们并不太单纯 。当然,电影是很少会刻意去描述这些问题的 。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成为志愿者,这些问题似乎逐渐浮上了水面 。举一些不太让人愉快的例子,有的志愿者回到大城市,开始哭诉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多艰苦,吃的有多差 , 当地人有多贫穷,小孩有多笨 。似乎越是丑化当地人,越是衬托出自己的奉献精神 。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来到山区,当地人用最好的东西招待你,用最真诚的心和你交流,而且一如既往,他们始终尊敬你,无所保留 。而你转头过去,向别人宣扬的却是他们的丑陋 。
最后 。对于很多志愿者来说,他们默默在支教地服务了一年 , 两年,三年(在“天那边”里,蜻蜓点水的三个月算真正的支教吗,也许吧) 。带着一颗疲惫的心就回到了城市 。他们付出了,但是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 。真正大红大紫的是那些会宣传的人,说自己做了些什么什么事情 , 哪怕你没有做那么好,哪怕你并没有去做,哪怕别人做过而且比你做得更好,但在一般人耳朵里听来,这似乎都是很值得赞美的 。对于这种人和事,我觉得少一点炒作 , 多一些真实和踏实更好 。支教,本身就不是一种业绩或一段工作 , 而是一种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