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读“140岁”的鲁迅( 二 )


邓晓芒在《孤独的鲁迅》中说:“多年以前 , 曾听一位朋友谈起 ,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虽有数千年 , 但其实不过一个甲子 , 60年一循环 。 当时听后付之一笑 , 以为很机智 , 但也未必 , 夸张而已 。 不料纪念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的时候 , 将先生当年所作文章翻来一看 , 大为惊异 , 竟如写于昨日!”那是1996年 , 又是25年过去了 , 这话还是没错 。
时间似乎对于鲁迅无效 ,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 , 时间很重要 。 比如 , 无论图书、影视、艺术……现在各行各业都想抓住、甚至去讨好年轻人 , 毕竟年轻人的喜好决定了行业未来受众的基本盘 。 但对于年轻人 , 鲁迅就不讨好 , 他到后来甚至有个困惑:新青年就一定比旧人更进步吗?
鲁迅在《答有恒先生》里说:“我至今为止 , 时时有一种乐观 , 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 , 大概是老人 。 这种老人渐渐死去 , 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 。 现在我知道不然了 , 杀戮青年的 , 似乎倒大概是青年 , 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 , 更无顾惜 。 ”
写得如此扎心 , 但鲁迅又对青年没有死心 , 他热衷于帮助萧红、萧军、柔石这样的青年 , 他对青年、对理想主义 , 依然爱护;他做的依然是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 放他们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 。 所以 , 重要的不是对青年的崇拜 , 包括青年自己 , 也不必为这点年龄优势沾沾自喜 , 而是要思考青年这个身份所承载的意涵 。
作家余华发表过一次演讲 , 前面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说自己当年如何讨厌鲁迅 , 甚至当自己成为作家、被称为鲁迅精神继承者的时候 , 都觉得是在贬低自己的写作 。 原因之一在于 , 鲁迅在他小时候 , 不只是一个作家名字 , 更是一个代表永远正确和永远革命的词汇 。
上小学时 , 余华和同学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近 , 争执不下 , 直到余华搬出了鲁迅:“鲁迅先生说过 , 太阳中午的时候离地球最近!”对方才悲伤地低下了头:“鲁迅先生也这么说 , 肯定是你对了 , 我错了 。 ”
后来 , 时代又变了 , 当鲁迅从一个词汇回归到一个作家 , 余华才重新发现了他 。 鲁迅只用一句“不然 , 那赵家的狗 , 何以看我两眼呢”就写出了一个精神失常的“狂人” , 余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 只有当一个人回归到可讨论、愿意讨论的范围 , 他的伟大之处才会在他的凡人之躯中闪现 。
现在的鲁迅 , 是一个凡人 。 比如 , 我们知道 , 他不仅懂文学 , 还懂穿搭 , 是一个时尚KOL 。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 , 说“他在杭州教书时……新置了一件外套 , 样式很像现今的中山装 , 这是他个人独出心裁 , 叫西服裁缝做成的” 。 他不仅懂生活 , 还提供恋爱指南——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小刺猬”“小白象”之类的爱称 , 让今天的年轻人自叹弗如 。
不惧时间又战胜了时间的鲁迅 , 不讨好青年又抓住了青年的鲁迅 , 偏偏又是如此这般有着凡人情趣的鲁迅 , 教我如何不读他?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