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_初中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有哪些1、《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2、《世说新语》——刘义庆
3、《卖油翁》——欧阳修
4、《三峡》——郦道元
5、《陋室铭》——刘禹锡
6、《爱莲说》——周敦颐
7、《强项令》——范晔
【初中语文文言文_初中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8、《小石潭记》——柳宗元
9、《记承天寺夜游》——苏东坡
10、《桃花源记》——陶渊明
11、《岳阳楼记》—— 范仲淹
12、《鱼我所欲也》—— 孟子
13、《出师表》—— 诸葛亮

初中语文文言文_初中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 ,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 , 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 , “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 , 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求初中文言文大全
初中全部文言文有哪些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1、童趣(沈复)2、《论语》十则3、山市 蒲松龄4、《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5、咏雪6、陈太丘与友期7、寓言四则8、智子疑邻9、塞翁失马
二、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1、伤仲永 王安石2、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3、 口技 林嗣环4、 短文两篇5、夸父逐日6、共工怒触不周山7、狼 蒲松龄
三、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1、桃花源记 陶渊明2、短文两篇3、陋室铭(刘禹锡)4、爱莲说(周敦颐)5、核舟记 (魏学洢)6、大道之行也 (《礼记》)7、三峡(郦道元)8、短文两篇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1、观潮 (周密)12、湖心亭看雪(张岱)
四、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1 、与朱元思书 吴均2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3 、马说 韩愈4、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5、 小石潭记 柳宗元6、 岳阳楼记 范仲淹7、 醉翁亭记 欧阳修8、满井游记 袁宏道
五、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1、 陈涉世家 司马迁2、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3 、隆中对 陈寿4、出师表 诸葛亮
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1、 公输 《墨子》2、《孟子》两章3、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4、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5、鱼我所欲也 《孟子》6、《庄子》故事两则7、惠子相梁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9、 曹刿论战 《左传》10、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11、愚公移山 《列子》
初中语文文言文_初中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
随着历史变迁 , 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 , 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言文“或”在初中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或的古义:
1、有的;有的人;有的事 。
例句: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或百步而后止 。”
翻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 。
2、有时 。
例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翻译:有时使用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 。
3、又 。
例句:先秦·佚名《诗经·宾之初筵》:“既立之监 , 或佐之史 。”
翻译:已设酒监来督察,又设酒史来戒警 。
4、或者;或许 。
例句:民国·徐珂《冯婉贞》:“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翻译:像猿猴那样敏捷地进攻 , 像鸷鸟那样勇猛地搏击,或许能避免这场灾祸吧?
5、通“惑” , 迷惑 。
例句:汉·班固《汉书·霍去病传》:“别从东道,或失道 。”
翻译:从东方的道路进军,因为迷了路失去方向 。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共有几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游山西村(陆游)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ㄋ五ィ?br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1、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
例句:清 蒲松龄《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
白话译文: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 。
2、之表示第一人称,我 。
例句: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白话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大度到这个地步 。
3、之作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何陋之有? ”
白话译文:这有什么简陋呢?
4、之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
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
白话译文: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 。
5、之作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例句:战国 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
白话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
6、之作为音节助词,无实义 。
例句:战国 孟子《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 。”
白话译文:战鼓咚咚敲响 。
7、之作为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
例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白话译文: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
初中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 , 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 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
第一步 , 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 , 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 , 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留” , 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②“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 。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 , 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 , 则属错误 。
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 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 , 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调”就是调整句式 。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 , 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 , 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
②“补”,就是增补 。
a.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
b.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 , 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 要加括号 。
③“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 。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 , 直译时会不明确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 才能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