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数学_初二上册数学书内容

初二上学期数学公式大全(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 , 再进一步分解 。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 , 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 , 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 , 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 , 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 , 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 , 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 。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 。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 , b是常数项 。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选我吧
初二数学上的知识点这个肯定行
初二数学(上)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2-b2=(a+ b)(a- 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平方式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 , 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 , 分式的值不变;
(2)注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 , 分式的值不变;

(3)繁分式化简时,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单.
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 , 叫做分式的约分;注意:分式约分前经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
7.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8.分式的乘方: .
9.负整指数计算法则:
(1)公式: a0=1(a≠0),a-n=(a≠0);
(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
(3)公式: , ;
(4)公式: (-1)-2=1,(-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
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最高次幂.
12.同分母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 , 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 , 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 , 叫做公式变形;注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别要注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需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 , 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 , 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数的开方
1.平方根的定义:若x2=a,那么x叫a的平方根,(即a的平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平方数,(2)已知x求a叫乘方,已知a求x叫开方 , 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平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平方根是一对相反数;
(2)0的平方根还是0;
(3)负数没有平方根.
3.平方根的表示方法:a的平方根表示为 和 .注意: 可以看作是一个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数开二次方的运算.
4.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a的算术平方根 , 表示为 .注意:0的算术平方根还是0.
5.三个重要非负数: a2≥0 ,|a|≥0,≥0 .注意:非负数之和为0,说明它们都是0.
6.两个重要公式:
(1); (a≥0)
(2).
7.立方根的定义:若x3=a,那么x叫a的立方根,(即a的立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立方数;(2)a的立方根表示为 ;即把a开三次方.
8.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
(2)0的立方根还是0;
(3)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
9.立方根的特性: .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注意:?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2.实数的分类:(1) (2).
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14.无理数的近似值:实数计算的结果中若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表示;如果题目有近似要求 , 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的近似值表示.注意:(1)近似计算时,中间过程要多保留一位;(2)要求记忆:.
三角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 , 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平分∠BAC
∴∠BAD=∠CAD
(2) ∵∠BAD=∠CAD
∴AD是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 , 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 BD = CD
(2) ∵ BD = CD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ΔABC的高
∴∠ADB=90°
(2) ∵∠ADB=90°
∴AD是ΔABC的高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BC>AC
∴……………
(2) ∵ AB-BC<AC
∴……………
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 AB = AC
(2) ∵AB = AC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2) ∵AB=BC=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图)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如图)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3)(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180°
∴…………………
(2) ∵∠C=90°
∴∠A+∠B=90°
(3) ∵∠ACD=∠A+∠B
∴…………………
(4) ∵∠ACD >∠A
∴…………………
8.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C=90°
9.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CA=CB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90°CA=CB
10.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FG
∴ AB = EF………
(2) ∵ΔABC≌ΔEFG
∴∠A=∠E………
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ASA”“AAS”“SSS”“HL”. (如图)
(1)(2)
(3)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AB = EF
∵ ∠B=∠F
又∵ BC = FG
∴ΔABC≌ΔEFG
(2)………………
(3)在RtΔABC和RtΔEFG中
∵ AB=EF
又∵ AC = EG
∴RtΔABC≌RtΔEFG
1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如图)
(2)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OC平分∠AOB
又∵CD⊥OACE⊥OB
∴ CD = CE
(2) ∵CD⊥OACE⊥OB
又∵CD = CE
∴OC是角平分线
1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垂直于一条线段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EF垂直平分AB
∴EF⊥ABOA=OB
(2) ∵EF⊥ABOA=OB
∴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
1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如图)
(2)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 PA = PB
(2) ∵PA = PB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1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如图)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如图)
(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都是60°.(如图)
(1)(2)(3)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 = AC
∴∠B=∠C
(2) ∵AB = AC
又∵∠BAD=∠CAD
∴BD = CD
AD⊥BC
………………
(3)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 =60°
1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边也相等;(即等角对等边)(如图)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
(3)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
(4)在直角三角形中 , 如果有一个角等于30° ,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如图)
(1) (2)(3) (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B=∠C
∴ AB = AC
(2) ∵∠A=∠B=∠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3) ∵∠A=60°
又∵AB = 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4) ∵∠C=90°∠B=30°
∴AC = AB
17.关于轴对称的定理
(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如图)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GF关于MN轴对称
∴ΔABC≌ΔEGF
(2) ∵ΔABC、ΔEGF关于MN轴对称
∴OA=OEMN⊥AE
18.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如图)
(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下面关系: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a2+b2=c2
(2) ∵a2+b2=c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19.RtΔ斜边中线定理及逆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如图)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是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D是AB的中点
∴CD =AB
(2) ∵CD=AD=BD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
一基本概念:
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外角、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集合定义、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尺规作图、辅助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集合定义、轴对称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勾股数.
二常识:
1.三角形中 , 第三边长的判断: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
2.三角形中,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它们都分别交于一点,其中前两个交点都在三角形内 , 而第三个交点可在三角形内,三角形上,三角形外.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
3.如图,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面积等式,即:若CD⊥AB,BE⊥CA,则CD?AB=BE?CA.
4.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另两边之和.
5.直角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的平方等于另两边的平方和.
6.分别含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7.如图 , 双垂图形中,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
(1) AC?CB=CD?AB ;(2)∠1=∠B,∠2=∠A .
8.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 但最少有两个外角是钝角.
9.全等三角形中,重合的点是对应顶点,对应顶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10.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1.几何习题中 , “文字叙述题”需要自己画图,写已知、求证、证明.
12.符合“AAA”“SSA”条件的三角形不能判定全等.
13.几何习题经常用四种方法进行分析:(1)分析综合法;(2)方程分析法;(3)代入分析法;(4)图形观察法.
14.几何基本作图分为:(1)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角等于已知角;(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4)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5)作线段的中垂线;(6)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5.会用尺规完成“SAS”、“ASA”、“AAS”、“SSS”、“HL”、“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作图.
16.作图题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画出草图并标出字母 , 然后确定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注意:每步作图都应该是几何基本作图.
17.几何画图的类型:(1)估画图;(2)工具画图;(3)尺规画图.
※18.几何重要图形和辅助线:
(1)选取和作辅助线的原则:
①构造特殊图形,使可用的定理增加;
②一举多得;
③聚合题目中的分散条件,转移线段,转移角;
④作辅助线必须符合几何基本作图.
(2)已知角平分线.(若BD是角平分线)
① 在BA上截取BE=BC构造全等,转移线段和角;
②过D点作DE‖BC交AB于E,构造等腰三角形 .
(3)已知三角形中线(若AD是BC的中线)
① 过D点作DE‖AC交AB于E , 构造中位线 ;
② 延长AD到E,使DE=AD
连结CE构造全等,转移线段和角;
③∵AD是中线
∴SΔABD= SΔADC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等面积)
(4)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
① 作等腰三角形ABC底边的中线AD
(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构造全
等三角形;
② 作等腰三角形ABC一边的平行线DE,构造
新的等腰三角形.
(5)其它
① 作等边三角形ABC
一边 的平行线DE,构造新的等边三角形;
② 作CE‖AB,转移角;
③延长BD与AC交于E,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④ 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⑤ 延长BC到D,使CD=BC , 连结AD , 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
⑥ 若a‖b,AC,BC是角平
分线,则∠C=90°.
参考资料:去谷歌搜索:初二上数学知识点 然后点第一个
人教版初二上学期数学难吗?大概都讲些什么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记住全等证明方法,扩大已知,灵活运用)
第十二章 轴对称(不难)
第十三章 实数(不难)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理解后较简单)
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多做题 , 记运算法则,适当归纳)
总之,初二上学期的数学知识奠定了之后三学期的数学学习基?。ㄈ?四边形,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 一元二次方程 , 相似三角形,二次根式……)
要好好学,特别是“全等三角形”,是几何之基础,题型也很多 。
祝你学习成功 。
初二上册数学试卷带答案的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云雨科技
数学试卷出卷人:TJ共1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4=-2B.3=3C.42.计算<ab2)3的结果是<)A.ab5B.ab6C.a3b52D.39=3D.a3b6xyONtbaSaN3.若式子x5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5B.x5C.x5D.x04.如图所示 , 在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D≌△BAC的条件是<)DCA.∠D=∠C , ∠BAD=∠ABCB.∠BAD=∠ABC , ∠ABD=∠BACC.BD=AC,∠BAD=∠ABCD.AD=BC,BD=ACAB(第4题图)5.下列“表情”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6.在下列个数:301415926、49、0.2、1、7、131、327中无理数的10011个数是<)A.2B.3C.4D.5xyONtbaSaN7.下列图形中,以方程y-2x-2=0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是<)yyyy1x02x01-22x-102x01ABC8.任意给定一个非零实数 , 按下列程序计算 , 最后输出的结果是D<)m平方-mm+2B.m+1D.m29.如图 , 是某工程队在“村村通”工程中修筑的公路长度之间的关系图象 , 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可知道公路M.xyONtbaSaN结果A.mC.m-1<m)与时间<天)的长度为<)1/5yDCA.504B.432C.324x0AB(第10题图)D.720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 , 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18
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
(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 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
(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
(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
(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
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人教版新目标初二下英语同步辅导(一)
初中二年级下un...初中二年级下Un...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
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
轴上
45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
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
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 , 即
a^2+b^2=c^2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

b

c
有关系
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
n-2

×
180°
51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好初二数学的方法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
,朗朗上口 。比如大
家熟悉的

整式乘法三个公式

,我看在座的有的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 。在这里,我向背不
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
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
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
因为今
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 , 
特别是初二即
将学的因式分解

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
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 , 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 , 理解了的要记住 , 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br />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
。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
式、
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
锯子、
墨斗、
刨子等,
没有这些工具,
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
有了这些工具,
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 。同样,记不住
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 。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
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


方程

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
是不等量关系 。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

方程

。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
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
*
时间
=
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
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

方程

,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
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
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
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
一元一次方程,
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 。
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
任何
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 。
初二、
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元二次
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
数方程、
极坐标方程等 。
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
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
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 
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
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 。
物理中的能量守恒,
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 , 
现实中的大量
实际应用,
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 。因此,
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
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

所谓的

方程

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
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
杂的关系,善于用

方程

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

2


数形结合

的思想
大千世界,







无处不在 。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
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 。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枣
-
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



的 , 
几何是研究



的 。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



,研究几何要借助



 , 

数形结合

是一种趋
势,越学下去,







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
题的一门课 , 叫做

解析几何

。在初三 ,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
图象了 。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
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 。在
今后的数学学习中 , 要重视

数形结合

的思维训练 , 任何一道题 , 只要与



沾得上一点边,
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 , 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 , 容易找出
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 。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

数形结合

的好习惯 。
3


对应

的思想

对应

的思想由来已久 , 
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
一本书、
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
“1”

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
“2”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

对应

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
对应一种关系,
等等 。
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 , 
将对应公式的左边
,
对应

a , y
对应
b
,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

即 。这就是运用

对应

的思想
和方法来解题 。
初二、
初三我们还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直角坐标平面
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 。
“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
成 , 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 。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
是数学家华罗庚 。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
思维习惯 , 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他说:我是教物理的,学生物理学得好 , 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
己悟出来的 。当然,校长是谦虚的 , 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 , 而应主动
地学习 。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 , 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 , 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 。因此 , 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老师讲新课前 , 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 。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 。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 , 收获之
大是不言而喻的 。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 或者是
“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 , 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 。
学来学去 , 
知识还是别人的 。
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
会解题 。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 能独立解
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

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 , 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 。
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 , 艺不高就胆不大 。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 , 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
事 。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 。
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
画、写写算算,
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
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
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
你都没有动手去做 , 
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 , 
拿到一
道难题 , 也不能立即答复你 。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 。不敢
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
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
,是缺乏自信心的表
现 。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 。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
哪道题,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 。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 。这就叫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 , 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
条件 。
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
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
但更
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
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 。
数学的题目几乎没
有相同的,
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
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
有些同学老师
讲过的题会做,
其它的题就不会做,
只会依样画瓢,
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
无从下手 。
当然,
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 , 不一定找得准 。但是,
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
则绝对没错 。
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
得出的越
多越好,
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
或与结论有关的、
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
进行推理或演算 。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 。
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
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 。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 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 。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 。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 , 形成良性循环 。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 。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 , 才
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初二数学上册内容【初二上学期数学_初二上册数学书内容】初二代数:
第八章 因式分解
8.1 提公因式法
8.2 运用公式法
8.3 分组分解法
读一读 用配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
小结与复习
复习题八
自我测验八
第九章 分式
9.1 分式
9.2 分式的基本性质
9.3 分式的乘除法
9.4 分式的加减法
读一读 繁分式
9.5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9.6 探究性活动:a=bc型数量关系
9.7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
小结与复习
复习题九
自我测验九
第十章 数的开方
10.1 平方根
10.2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10.3 立方根
读一读 n次方根和n次算术根
10.4 用计算器求立方根
10.5 实数
读一读 为什么说不是有理数
小结与复习
复习题十
自我测验十
第十一章 二次根式
11.1 二次根式
11.2 二次根式的乘法
读一读 比较二次根式的大小
11.3 二次根式的除法
11.4 最简二次根式
读一读 二次根式应用举例
11.5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11.6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1.7 二次根式的化简
初二上册数学书内容第一章 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
1.2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1.3 蚂蚁怎样走最近
第二章 实数
2.1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2.2 平方根
2.3 立方根
2.4 公园有多宽
2.5 用计算器开方
2.6 实数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1生活中的平移
3.2 简单的平移作图
3.3生活中的旋转
3.4 简单的旋转作图
3.5 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3.6 简单的图案设计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4.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4.2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
4.3 菱形
4.4矩形 正方形
4.5 梯形
4.6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4.7 中心对称图形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
5.1确定位置
5.2平面直角坐标系
5.3变化的“鱼”
第六章 一次函数
6.1 函数
6.2 一次函数
6.3 一次函数的图象
6.4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6.5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7.1 谁的包裹多
7.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7.3鸡兔同笼
7.4增收节支
7.5里程碑上的数
7.6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
8.1 平均数
8.2 中位数与众数
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