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玉|海儋土糖:传统技艺流芳 百年土糖“熬出”甜蜜致富路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采访人员 任桐
“传统土糖18道工序 , 每一道工序都能产生出不同的糖品 。 ”令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儋州市土法制糖传承人吴少玉印象最深的是 , 凝浆环节出的糖浆 。 “父亲拿蒜苗、葱苗或是甘蔗 , 直接沾上糖浆 , 糖浆干了 , 就成了一只‘棒棒糖’ , 特别清甜 。 ”
就是为了这个久久不能忘记的清甜味道 , 吴少玉毅然放弃大都市里的生活 , 怀着一颗传承传统文化的心 , 返回家乡继承父亲制糖技艺 , 重启糖寮 , 开办公司 , 把根扎在家乡儋州的土地上 。
【吴少玉|海儋土糖:传统技艺流芳 百年土糖“熬出”甜蜜致富路】打开海南乡村振兴网海儋土糖的销售页面 , 可以看到 , 这里不仅有传统土糖条在售 , 还有袋装、瓶装的小块土糖在售 。 传统土糖纯手工制作 , 是儋州本地人过年过节必备的 , 而且对于痛经、产后妇女等人群尤其适用 。 也正因此 , 海儋土糖以良好的口碑、传统的工艺被评为“海南乡村振兴网2021年十大爆款产品” 。
海儋土糖以良好的口碑、传统的工艺被评为“海南乡村振兴网2021年十大爆款产品” 。
重开“糖寮”
把传统土糖技艺传承下去
传统土糖制作 , 是一份流传数百年的文化 。
儋州是海南传统制糖的主要产地之一 。 清代年间 , 儋州有不少民间传统制糖小作坊 , 也叫“糖寮” 。 由于传统制糖技艺比较复杂 , 真正掌握全部技艺的人并不多 , 加之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 , 到了21世纪初 , 各家糖寮早已熄火 , 民间掌握传统制糖技艺的人日趋减少 。 能够掌握相对完整制糖技艺的糖寮 , 仅剩白马井镇学兰村的吴氏家族 。
吴少玉的父亲吴小健是儋州土法制糖吴氏家庭的第5代传人 。 吴少玉的儿时 , 一直与土糖制作相伴 。 一口老锅 , 一个茅草棚 , 就是一个作坊 。 父亲汗流浃背 , 按照18道工序用心制糖 。
大学毕业后 , 吴少玉和丈夫留在上海创业 。 2013年 , 吴少玉和丈夫回老家过春节 , 那天 , 年过半百的父亲拿出一块家传手艺做的土糖 , 感慨道:“人老了 , 锅旧了 , 甜蜜的土糖越来越少了 , 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 。 ”
回到上海之后 , 吴少玉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父亲的话 。 在她看来 , 一块小小的土糖 , 是流传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没了 , 根就没了 。 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 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份责任 。 ”
2013年开始筹备 , 2014年开始正式生产 。 一间旧屋 , 一口老锅 , 吴少玉记忆中的糖寮回来了:牛拉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蜜 , 榨汁、开泡、赶水、摇瓢、凝浆、看糖、打沙等18道工序一一复原 。
“背水一战”
建糖厂带动372名脱贫户致富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 。 第一年生产的土糖 , 由于保存不当 , 六七成出现霉变 , 只得全部召回销毁 , 直接损失10多万元 。 紧接着又遇到强台风 , 糖寮受损严重 , 结完村民甘蔗货款和工人工资后 , 吴家只剩下1200元 。 吴少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
这时 , 父亲安慰她:“糖寮毁了 , 手艺还在 , 我们可以重来 。 ”在父亲的鼓励下 , 吴少玉下定决心 , 不仅要重建 , 还要扩大规模 , 建一个洪水冲不走、达到先进生产标准的糖厂 。
怀着“背水一战”的决心 , 吴少玉卖掉了上海的房产 , 重筹资金 , 重起炉灶 。 2017年初 , 在政府支持下 , 她重建糖厂 , 将土糖制作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 , 从生产、包装到配送制定严格的科学流程 。
“吴氏糖寮”正式取得了生产许可证 , 成为全省传统工艺土糖行业第一家 , 也是唯一一家规模最大的“传统土法制糖基地” 。 吴少玉还将为自家的土糖申请了“海儋”商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