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佛教_印度教比佛教还早?

什么是印度教 , 和佛教不同吗?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1、佛教和印度教从根本的哲学意义上是相互违背的 。
印度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 。业 , 是行为善恶的造作 , 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 。
3、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 。
印度教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梵我合一”,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印度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印度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 。这一点佛教给予完全否定 。
4、印度教和佛教诉求方式不同 。
印度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夹带着浓厚的神权色彩;佛教却否认印度教原有的万能之说 , 主张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现实人生的考察,着重实际的修持与体证 。

印度教佛教_印度教比佛教还早?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佛教: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
印度教:
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 , 甚至相互矛盾 。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 , 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印度教
印度教和佛教有什么关系?佛教与印度教同样都产生于以婆罗门阶级为中心的印度,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宗教 。
许多人误以为印度教就是佛教 。事实上 , 印度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夹带着浓厚的神权色彩;佛教却否认印度教原有的万能之说,主张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现实人生的考察 , 着重实际的修持与体证 。于是 , 两教不同的诉求方式,形成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 。
1、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 , 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 。
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 , 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 。
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 , 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 , 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 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 。
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 , 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 。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 , 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 。
2、业报轮回思想
印度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 。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 。此外,印度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 , 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 , 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 。
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 , 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 , 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 。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 , 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 。
也就是说 , 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 , 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缘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 。
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 , 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 。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
3、修行解脱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印度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印度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 。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 , 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 , 出家修习瑜伽禅定 , 使心寂静;
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 。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
就持戒而言,印度教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 。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 。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容易遵行 。
相较于印度教的苦行、祭拜的种种苛刻条件来说,佛教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此采取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修持,与慈世济物的利他行 。
4、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在婆罗门教的圣典中,记载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是由梵天的口生出,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由梵天的双臂、两腿及足下生出 。
种族之间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种姓才有资格加入婆罗门教 。这种在种姓制度下形成的种族歧视,直到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才给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来光明 。
佛陀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并不赞成婆罗门教的种族制度 。虽然他本身是刹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刹帝利的权威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 。相反的,佛陀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阶级森严的社会宣战 。
所以他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宣说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张,告知当时受到种族制度压迫的人民:命非天定,即使上天也没有办法使我们成为贩夫走卒,今天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异 , 都是由于自己往昔身口意的造作 , 没有谁能够主宰我们 , 能主宰我们的 , 还是我们自己 。
所以,首陀罗不可能永远是首陀罗,婆罗门也不可能永远是婆罗门 。例如:优婆离本是一个首陀罗族中的剃头匠,后来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尊为是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 。摩登伽女是首陀罗族中的一名贱民,她为了爱恋阿难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出家,而后证得阿罗汉 。
尼提原是首陀罗族中的一名粪夫,出家后精进,证得罗汉果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分别是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舍利弗和目犍连,原是婆罗门教的领袖,因听闻佛陀所说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皈依佛陀的座下,并证得大阿罗汉的果位 。
此外,印度教吸收了许多佛教的习惯和信仰,如果没有佛教,印度教永远不会有当前的状态,诚如圣雄甘地所说,佛教给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新的解释 。
譬如印度教过去认为杀羊宰马,甚至杀人作为祭神供养的牺牲品,自己便可以获得幸福,后来由于佛教业力思想的主张,使他们以不杀生为第一美德;
又德拉维达地区的寺院组织和僧侣戒律以及在商羯罗的哲学中,和在纯宗教范围以外的印度逻辑学的发展中,也都同样可以发现到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
印度教佛教_印度教比佛教还早?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争(公元7-11世纪)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 。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 , 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 。
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 。“大乘”在宇宙观、道德观上都与原先的“小乘”大相径庭 , 且对小乘大加贬抑 , 形同仇敌 。
佛教一直面临着婆罗门教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印度教的强力挑战 , 此时又加上大小乘的内讧,使许多佛教小国也无所适从 , 更阻碍了佛教的进一步广泛传播 。
其次 , 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分越来越小 , 佛教的生存空间被挤占 。佛教和耆那教都曾严厉批判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 , 此后婆罗门教经历了长期的渐变,从多神崇拜逐渐转化为三大主神崇拜,产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论雏形,在神学理论上有了很大进步;
在宗教仪式上也做了较大简化,种姓压迫也有了一定松动(尽管是不情愿的松动) 。虽然印度教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甚至比佛教更加松散,但它深深根植于民间习俗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这是佛教所无法比拟的 。
印度教还具有超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它可以随时将异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统中来 , 最后甚至干脆宣称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湿奴大神的化身 , 达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 。
公元7世纪佛教中兴起了新的“密教” , 与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辙,丧失了佛教的独特性 。至此,佛教在与印度教的斗争中已经没有优势可言,逐渐为印度教融合吸收 。
再次,印度商业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 。商人始终是印度佛教的支柱 , 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 。佛教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达 。
婆罗门教是一种异常保守、社会组织形式僵化的宗教 , 它极力反对人口流动 , 甚至视出海贸易为莫大的罪状 , 这当然不能赢得商人的支持 。
第五 , 公元7-8世纪起兴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诚派”等新派别对群众有很强的吸引力 。旧的婆罗门教歧视妇女,种姓压迫十分严重,将许多女性和低种姓群众推到了佛教那边 。
但性力派、虔诚派、林伽派等新兴派别却主张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别和种姓之分 。这些宗派在民间非常流行,虽然并非印度教的主流,却夺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进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
这样,到了公元7世纪中期戒日帝国分裂后,佛教虚假的“黄金时代”就结束了 。印度再也没有出现支持佛教的大帝国,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数地区,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压倒 。
因此到公元11世纪突厥人入侵时,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样被迅速击垮 , 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无法挽回的丧失了,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劫难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教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这里列举佛教和印度教的3点不同:
1、起源不同
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奥义书集大成,六派哲学体系渐成,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宗教 , 其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 。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释迦族的乔答摩·悉达多 。 
2、教义不同
印度教教义主要有主神论、种姓分立、因果报应、祭祀万能、吠陀经典 。
佛教的教义非常丰富,基本教义可以用“四谛”来统摄,佛教的根本教理是“缘起无我”(大乘说“缘起性空”),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最根本特色是“三法印” 。
3、宗教节日不同
印度教主要节日有排灯节、好利节、无遮大会 。
佛教的主要节日有佛诞节、佛成道节、盂兰盆节等 。
印度教佛教_印度教比佛教还早?

文章插图
参考资料
印度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_百度百科
印度教和佛教有区别吗这两个宗教是有区别的 。
1、尽管二者都产生于印度,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宗教 。印度教有种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
2、印度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夹带着浓厚的神权色彩;佛教却否认印度教原有的万能之说,主张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现实人生的考察,着重实际的修持与体证 。
3、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 , 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 , 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 。
印度教佛教_印度教比佛教还早?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1、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奥义书集大成,六派哲学体系渐成,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而在2世纪之前又被称为是婆罗门教并且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 。
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 , 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 。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 。
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
自佛陀入灭百年后起,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曾发生多次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佛教求助: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是什么关系?三者在...关系:
佛教的成功 , 得力于婆罗门教的体系成熟,佛教的“无神”思想也算然彻底的颠覆了传统的婆罗门思想,但是佛教在印度发展不是很顺利,在公元12世纪,伊斯兰教的入侵之后就覆灭了 。在伊斯兰教的压力下,印度本土的婆罗门教复兴,之后建立了新的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 。
区别:
1、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是提倡神造世人的宗教,而佛教认为人非神造,一切皆有因果 。
2、佛教的宗教体验是一种觉悟和智慧 。这种宗教体验划归于“意识转换状态” 。而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信天神 , 认为一切都是天神赐予,需要祭祀 。
3、同讲究轮回,但平等不同 。佛教的核心是讲究众生平等 。而婆罗门教和印度教阶级制度产物 , 赫赫有名的印度种族姓制度 。虽然都讲究轮回,但一个把人分等级,一个众生平等 。
【印度教佛教_印度教比佛教还早?】
印度教佛教_印度教比佛教还早?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印度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佛国” , 然而佛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在古印度,印度教(古式婆罗门教)一直都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然而并不是世界性宗教),(即使在佛教最为繁盛的阿育王时代,信众也不超过总人口的20% 。
印度教(古式婆罗门教)则在印度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一直到伊斯兰东扩,其中)直到今天 。佛教和印度教从根本的哲学意义上是相互违背的,所以两教之间,历史上一直冲突不断,大多数时候,印度教还是占上风 。
佛教继承了一些印度教的元素 , 比如转世轮回、业力报应等等,然后都进行了自己的阐释,而这些都是与印度教完全相反的 。
比如 , 讲转世轮回,却一直否定印度教中的“我”,即“阿特曼”的存在(“阿特曼”就是相当于通常理解的灵魂,即人在轮回中的主体),轮回主体问题一直是佛教探讨的问题,与之相关的有五蕴等理论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哪个早起源佛教更早 。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 , 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
印度教能起源于哈拉帕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在吠陀时代晚期重新出现 , 并成为印度教更深一层的基本组成部分 。
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2017年,印度剥削阶级婆罗门和刹帝利通过印度教成功地世袭地统治了印度被剥削阶级吠舍和首陀罗2617年 。
印度教佛教_印度教比佛教还早?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佛教与印度教都是基于古婆罗门教的一些世界观发展出来的 , 所以这两者的教义方面其实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比如两者教义中都有转世轮回和业力报应等基本概念,而且在修行方式上也有类似之处,比如都会使用大量咒语,还都重视冥想等修行方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教印度教比佛教还早?佛教早
二者都产生于印度,却是两种不同的宗教 。印度教是信仰多神 , 至少有三个主神,印度教有种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古印度 。佛教宣扬在灵魂上“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不反对奴隶制度 。佛教认为人活着就是受罪 , 根源在于各种欲望 , 只有消灭一切欲望,进行修行,将来灵魂就可进入“极乐世界”;佛教主张忍耐、顺从 。由于佛教教义一方面成为广大受苦难的人民精神上的依托,另一方面也符号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发展很快,公元前三世纪时被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东南传人东南亚 , 西北传人中亚细亚,公元前一世纪由克什米尔传人中国的于阗,以后在中国不断发展 。
印度教于五世纪时出现,也产生于印度,它适应封建统一的思想 , 综合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教义而形成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是“法”和“业力轮回”.所谓“法”,是指人们生活和行为的规范;所谓“业力轮回”,是说人在世如果按照给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更高级的种姓,现世的不平等是前生注定的 。印度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麻痹劳动人民,迎合统治阶级,是封建剥削关系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辨护的最有力的精神工具,因而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与支持 , 公元九世纪以后 , 印度教成为在全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由于印度教的兴起和后来八世纪起伊斯兰教的传人,到十三世纪,印度境内的佛教几乎毁灭殆尽,尽管十九世纪后半期以后佛教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但当今佛教教徒在印度不足二千万人,佛教虽源于印度 , 但发展却在中国 。而印度教在当今印度却拥有广泛的基础 , 再加上传统的影响,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达八亿,所以现在的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