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书法家 诗圣杜甫的隐秘身份

唐林/文
在整个巴蜀文化史中 , 从外乡进入巴蜀进行文学创作 ,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就是诗圣杜甫 。 杜甫诗人的光芒太盛 , 几乎掩盖了他的另一个身份:书法家 。 为什么说杜甫是书法家呢?他在四川有没有传世书法?这些传世书法是真的吗?
九龄书大字 往来有名家
杜甫半生潦倒 , “卖药都市 , 寄食友朋” , 安史之乱后甚至到了靠挖野菜、拾橡栗充饥的地步 , 最终决定全家离开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南徙 , 到秩序安定、经济繁荣的蜀中 。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一日入蜀 , 在朋友帮助下 , 筑草堂于浣花溪畔 , “舍南舍北皆春水” , 有了安静的生活 。 此后到绵州(今绵阳市)、梓州(今三台县)、阆州(今阆中市)住过一年多 , 一直到765年才离开成都沿江东下 , 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小住之后 , 766年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 , 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 , 在此修建一所草堂 , 住到768年才乘船离开赴江陵 。 两年之后 , 客死他乡 。
从759年到768年 , 杜甫在巴蜀生活的时间总共8年又两个月 , 川西、川北、川南、川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 在蜀期间 , 其诗作进入成熟期和丰收期 , 仅在成都就作诗271首(包括蜀州、新津、青城、绵州和重返成都途中所作的23首在内) , 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作诗429首 。 这一时期 , 他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千古绝唱 。 杜甫的诗人光芒太盛 , 几乎掩盖了他的另一个身份:书法家 。
杜甫善书 , 文献史料多有记载 。元代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称杜“以意行之” 。 刘有定注称杜甫“善楷、隶、行、草 。 ”《衍极》是一部书学论著 , 其书自仓颉迄元代 , 凡古人篆籀以极书法之变 , 皆在所论 。 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亦谓杜甫“于楷、隶、行、草无不工” 。 明人胡俨称他:“字甚伟怪 。 ”
杜甫善书从其诗歌中也可寻得线索 。 《壮游》一诗中 , 杜甫自述:“九龄书大字 , 有作成一囊 。 ”他9岁的时候 , 已经能写得一手好字 , 临摹用的纸张装了满满一口袋 。 从这句诗 , 足见杜甫幼年执管临池之勤奋 。 而《莫相疑行》云:“集贤学士如堵墙 , 观我落笔中书堂 。 ”当他在中书省政事堂用毛笔写应试文章时 , 很多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们都围着他观看 , 钦佩不已 。
据有关史料记载 , 青年时期的杜甫曾相继与著名书法家李邕、张旭、郑虔、顾诫奢结交过从 。 关于杜甫书法风格和地位 , 王永鸿、周成华主编《中华书法千问》一书这样评价:“杜甫书法赞赏古而雄壮的风格 , 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内容 , 在唐代是很有深度的书家 。 ”
书法理论影响后世
杜甫不仅是书法家 , 还是论书家 。 杜甫一生写诗3000多首 , 其中有100余首论及书法 , 记录了他与张旭、郑虔、韩择木等著名书家的交游 , 还为他们写下众多诗篇 , 包含了众多独特的书法美学思想 。 著名的论书诗有:《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李潮八分小篆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等 。 从后世影响来看 , 他的论书诗远远高于他的书法 。
《李潮八分小篆歌》是杜甫论书诗(纯粹讨论书法)中的名篇 。 唐代书法家李潮是杜甫的外甥 。 唐大历年间(766年-779年) ,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 李潮求其作歌 , 杜甫遂作此诗:“苍颉鸟迹既茫昧 , 字体变化如浮云 。 陈仓石鼓又已讹 , 大小二篆生八分 。 秦有李斯汉蔡邕 , 中间作者寂不闻 。 峄山之碑野火焚 , 枣木传刻肥失真 。 苦县光和尚骨立 , 书贵瘦硬方通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