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豫见|南豫见:绿叶对大树的敬意|名家阅读

作者|南豫见
来源:大河报
我是一片绿叶 , 来自黄泛区农场这株参天大树 。
童年的饥饿 , 刺痛我一生的记忆 。 八岁那年的残秋 , 我从老家唐河到西华求生 。 这天细雨空濛 , 路边一只带泥的半截胡萝卜 , 像蜡烛灿然一亮 , 驱散了我眼前混沌的饿雾 。 我猛扑过去 , 抓起来不及细拭就一阵猛嚼 , 连泥带水吞咽下去后 , 目光贪婪地逡巡四周 。 天啊 , 遍地胡萝卜 , 俯拾皆是 。 我一个接一个地狂啃 , 这一番幸福的饕餮 , 成了我永远的圣餐 。 此地俗称九龙口 , 又叫“九站” , 隶属国营黄泛区农场 。
【南豫见|南豫见:绿叶对大树的敬意|名家阅读】九站未开垦前 , 是无边无际的荒原 。 冬天白茫茫 , 夏天水汪汪 , 疯长苇草、鞭蒿、鸡冠草、野萝卜花儿……高的埋人 , 次之齐腰 , 低的淹膝 。 飞禽走兽出没其间 , 每当日薄西山 , 兽嚎禽唳 , 彼扬此伏 , 声声凄怆 , 让人听了发怵心紧 。 陈久坡栖息的野狗比狼还残忍 , 成群结队 , 伤人伤畜 , 时有发生 。 一株兀立的弯腰老柳树上 , 经常缠卧九条青花蛇 , 擀面杖粗丈余长 , 嘴巴张开如小碗 , 毒信子一伸一缩 , 能将数十米外的野鸡吸过来 。 有人亲见九蛇扑食一只小羊般的獾子 。 消息传开 , 人们谈之色变 。 邻村小孩但凡哭闹 , 大人们便恐吓道 , 再哭送你去九龙口 , 小孩立马收声 。 “九龙口”因之得名 。
我很敬重九龙口的拓荒者 。 他们驾驶着“斯大林100号”、“东方红”拖拉机 , 挺进这片处女地 , 驱散了飞禽走兽 , 荒原变成良田 。 九龙口更名九站 , 戴上了“全省良种示范基地”的桂冠 。 拖拉机手成了我尊敬的偶像 。 后来 , 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 他们的精神、气魄、品行、本质强烈地感染着我 , 成为我笔下永远的英雄 , 吟诵不尽的主旋律 。
清清亮亮的鸡爪沟穿九站全境而过 , 汇入滔滔的青泥河 。 鸡爪沟水草萋萋 , 野鸭游鱼时隐时现 , 给我少年的生活添彩 。 一次 , 我用荆篓罩住一条六斤重的青鱼 , 拎到八里外的逍遥镇 , 换了三碗胡辣汤和三个烧饼夹肉 , 仨小伙伴一顿美餐 。 九站无边无际的麦田 , 香喷喷的烧玉米 , 酥脆酥脆的黄金梨 , 还有躺满瓜园的牛角蜜、甘面头、王海瓜……到了深秋 , 水塘边芦花盛开 , 铺天盖地 , 清香沁人肺腑 。 芦花还有一奇绝妙处 , 用它编织草鞋水洇不透 , 践踏冰雪再暖和不过 。 这些原生态的生活花絮 , 如一幅幅质朴的水墨画 , 为我的一部部作品增光生色 , 锦上添花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 九站成为“劳改营” , 一直延续二十多年 , 我在其中泡大 。 数百名劳改犯的生存状态、行为模式、性情本色、人格操守 , 丰富了我的阅历 。 随着入世渐深 , 我坚定地认为 , 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 是生活对我的宝贵馈赠 。 一株思想之树 , 开始在这块底蕴丰厚的土壤上萌生 , 抽枝展叶 , 开花结果 。 六十万字的《生命原则》是结出的第一只果子 。 《百年恩公河》是这株树结下的第二只果子 , 2006年出版后 , 以艺术独创的“老树结构” , 与思想独到的“忏悔意识” , 连获两项省级大奖后 , 受众有感而发的评论文章已有十七篇 。 时光荏苒 , 春风化雨 , 这株思想之树再度焕发生机 , 其根深深扎在社会历史土壤上 , 其枝茁壮 , 其叶繁茂 , 《向日葵》应运而生 。
黄泛区农场赋予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生命 , 还警示我如何做人 。 差不多每年我都要去九站一趟 , 注视着默默静流的鸡爪沟 , 领悟着沉稳、与世无争、回避喧嚷、远离奢华的妙处 。 源远才能流长 , 文学是一场马拉松 , 占据有利地形的引跑者未必最终能获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