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竹影的教案【安塞腰鼓教案】《竹影》教案
安徽省广德县独山中学 吴昊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
教学方法:
采用“感知一品读一迁移—小结”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
板书:
童真童趣
画竹影
艺术体验
读——品——想——结
一、 导语
有些同学看到我 , 可能会在心里说,这个老师怎么长得这么小巧?。课业幕卮鹗牵阂蛭一贡A袅艘豢磐?,一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童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自然有关孩子有关艺术的课文《竹影》 。
二、 、初读课文
a) 有多少同学阅读过这篇文章?请这位没有读过的同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到底是写什么的,是写景的吗?是写人的吗?还是写事的?为什么要以竹影为题呢?
b) 由于这是篇自读课文,需要同学们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这一课文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扫读等,只要是自己喜欢 , 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 。
不动笔墨不读书 ,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做下标记 , 并把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地方,或是和你产生了共鸣的地方,作下标记,可以划线,可以作批注,简要地记录下你读书时的情感体验 。读完了,我还想请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进行简单的概括 。
c) 同学们读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中说话最精练最简短的同学来概括这篇文章 。
他概括得好不好呢?你来评价一下吧,你认为怎么概括才又简短又深刻呢 。可不可以用更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呢?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
三、 品味文章
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一个苹果只剩下半个 。而一种思想两个人分 , 一种思想会变成两种 。现在请同学们将你读到的记下的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
学生们读一读自己划的好句子,或是自己作的批注 。他们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 文章对孩子们的活动写得很有童趣很真实:
如:弟弟发现一个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 , 谁又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冒出烟气?这样的问题成年人听了 , 也许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 。大家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
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 。华明的注意略去了转向了别处,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评 , 做事三分钟热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 , 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 。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 , 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 。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
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画图 。孩子由童心童趣 , 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 。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 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
2、 一些句子很生动,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景物 。
略见教参.
3、 爸爸很会引导 。经过爸爸的引导,你了解了哪些绘画的知识?
(1)爸爸没有批评他们在水门汀上画画 , 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 。爸爸和他们一起画画 。
(2)爸爸在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时候,打了个比方,“西洋画像照相 , 中国画像符号”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讲授二者的区别:西洋画注重写实,画人则要按解剖学来画 , 画景要画出立体感,而中国画则不讲究这些,画人 , 则张扬人物的特点,画景则山水重重叠叠,象是飞机中所见的,而且又不是一时所见,却是飞来飞去 , 飞上飞下 , 几次所看见的 。想到哪画到哪 。而且很多中国画只有寥寥数笔,却传达出画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所以,西洋画更讲究形式,画出的画和照片一模一样,而中国画讲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样,只突出主题)
(1) 爸爸在讲中国画时,没有用专业的术语,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用了几句话就概括了竹画也是中国画的要点:讲究画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
(2) 请绘画最好的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竹影 , 大家按课文中的标准评价 。
4、你还在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以竹影呢?
意境很美 。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 , 你一笔 , 我一笔,参参差差 , 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
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 。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 , 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五、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善于小结 。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学的所想的小结在作业中 。
作业一: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课的收获 。再分项写出从内容上、思想上、写法上的体会 。
作业二:课后自己进行一次艺术上的创造,将自己的创造的过程、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 。字数300左右 。
六.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运用了:读——品——想——结的方法,自己学习了这篇散文 。以后,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本上的自读课文、课外书上的美文 。至于文中的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如作家作品介绍 , 词语解释等,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资料,互相交流 。最后,引用一下丰子恺在《艺术三昧》中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宇宙是一大艺术 。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 , 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影子 。)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 , 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
今天 ,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 。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 , 走近丰子恺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 , 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 ,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 。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 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 。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 , 有感情地朗读 。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 。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 。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 , 反而会“越描越黑” 。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 。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 。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 。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 , 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 , 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 , 美无处不在 。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
(学要有所得 。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 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
一、《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 。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 , 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
大量地运用排比 , 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 , 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 , 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 。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 , 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 , 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惟其如此 , 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 , 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乔良的作品 , 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二、《安塞腰鼓》赏析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 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 。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 。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 。鼓也一样 , “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 。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 。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 。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 。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 , 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凰母觥坝酚摇绷炱鸬亩潭魏投潭卫锒叹涞某鱿制鸬搅松罨魈狻⑷然星椤⒃銮苛Χ鹊淖饔?。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 。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仅仅感受一下也行 , 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 , 这纯粹的阅读的快感 。
-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_陕北的山阅读题答案
- 安全教育班会教案_幼儿园大班春节假期安全主题班会教案
- 安全教育活动_中班教案安全教育入厕安全
-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_幼儿园大班春节假期安全主题班会教案
- 安全主题班会课教案_防高空坠物抛物的伤害安全课教案
- 安全主题班会教案_如何预防禁毒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 学前班教案_幼儿学前班社会“从小爱学习”教案
- 孔子游春教案
- 孔乙己教案_试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角度,比较《社戏》教学设...
- 嫦娥奔月教案_中班音乐八月十五是中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