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概念教学数学概念不仅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 , 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 。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思维制约了对数学中抽象概念的掌握,导致孩子们在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概念教学更有效呢?
一、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引入概念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把点滴生活经验变成系统数学知识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除了在课堂上一些与生活相连的习题更好体会知识的还是生活本生 。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这两个数学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 , 你若直接告诉孩子看钟点的方法:分针对着12,时针对着几就是几时,1时=60分 , 1分=60秒,孩子未必真正理解,而且长期地这样教学学生就不会去思考,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 。因此我们在课起始时便以猜谜揭示课题,而后分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三步走 。认识钟面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钟面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的介绍更为有针对性把提问变成“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这样学生根据手中的闹钟很容易回答 。在学生拨钟也让学生自由的拨出一些整时并说说在这一时刻在干什么,这样学生对各个时段的认识就能联系生活而不仅仅停留在1~12各个数上 。在“两个8时”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的讨论两个8时的存在和不同 , 再指导学生会照样子用一句话说一说,同时从数学角度提醒学生在平时说话时要注意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 等词语,这样说起来就更清楚明白 。钟面、整时和大约几时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 。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 , 理解一个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 。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
二、迎合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概念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抽象的理论如果再加上干巴巴的讲解,必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 既要让学生感知直角、锐角、钝角等不同种类的角,又要注意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开口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对角的清晰认识 。教师可以事先做好一个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露出的一个角,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马上回答这是个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马上回答这是个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回答这是个锐角三角形 。这时教师拿出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就有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而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了呢?这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获得概念的整个过程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
三、动手操作,引入概念
低段小学生他们爱摆弄东西,什么都想尝试 。但若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操作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所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适当安排动手尝试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更好得形成概念 。
例如 , 在教学《米和厘米》时,在认识了“厘米”以后我安排学生通过测量,看看你身体上哪个部位的长度最接近一厘米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先是拿出尺子不停的比划,然后三五成群的议论开了,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答案 。在交流想法时,小朋友不仅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更让我收获了不少的惊喜 。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
四、巧用多媒体 , 引入概念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 建立合理的教与学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 ,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跟着提出问题:“把8个苹果和4瓶果汁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回答后动画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 。接着提出:“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认识分数 。
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 , 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进行概念教学 。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 。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 , 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 。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 。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一、概念引入的教学策略
儿童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 , 这个过程就称为“概念的引入” 。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 。
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有:
1、生活实例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 。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它可以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 。例如:“直线和线段”的教学 。可呈现四组镜头让学生观察 。镜头一:妈妈织毛衣的场景 , 突出散乱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 。镜头二:斜拉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 。镜头三:一个女孩打电话 , 用手指绕着弯弯曲曲的电话线 。镜头四:建筑工地上用绳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的画面,突出笔直的钢丝绳 。然后提问:“刚才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线分分类吗?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线变直?”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激起了学生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 。
2、从直观操作引入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 可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 。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 , 可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然后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众多的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 , 那就是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
3、从旧知迁移引入
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到了中高年级,许多概念可以通过联系相关的旧概念直接引入 。例如:“质数与和数”的教学 。由于质数、和数是通过约数的个数来划分的 ,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然学生找出1、2、6、7、8、11、12、15的所有约数 。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他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分分类吗?从而为引出质数、和数做好铺垫 。又如:“乘法”的概念可从“加法”来引入,“整除”的概念可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 。
4、从情景设疑引入
丰富的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 ,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关于“体积”概念的教学,可以先将两个同样的玻璃容器盛满水,然后拿出两个大小明显不等的石块,分别放进两个玻璃容器中 , 让学生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想一想,为什么石块放进容器后,水要往外溢?为什么放进较大石块的容器,流出的水较多?从而让学生获得石块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为引出“体积”做好了准备 。
5、从动手计算引入
有些数学概念很难让学生观察或操作,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例如:“循环小数”概念的教学 。可先让学生进行小数除法计算,10/3 , 58.6/11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他们都除不尽,并且注意到当余数不断重复出现时,商也不断跟着重复出现,从而感知循环小数 。
引进数学概念的方法较多,有时需要配合使用几种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二、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
概念建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 。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 , 二是概念的同化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像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 , 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 。
1、强化感知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 ,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形成做好准备 。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以便学生清晰地感知 。同时 , 变静止的为活动的,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
2、重视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 。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 , 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从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 。建立表象 , 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 。因此 , 在演示或操作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 , 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是表象有模糊到清晰 , 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 。如: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是长方形的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 。
3、揭示本质属性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 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 , 从而形成概念 。
如:“三角形的认识”教学 。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物;接着在屏幕上出示三角旗、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图,提问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然后教师去掉图中的颜色,只留下三个物体的外框,让学生说说这三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舍弃这三种物体的颜色、大小、材料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三角形的本着特征:都是有三条线段组成的 。接着教师出示三条线段,在屏幕上慢慢“围成”一个三角形,形象地突出了“围成”这一特征 , 是学生准确理解:“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4、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当用定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肤浅的 。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
(1)析概念的关键性词语 。如在概括出分数的概念后,可进一步剖析:①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②“1”为什么加引号?③“平均分”表示什么意思?④“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什么意思?只有把这些观念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对分数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肯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辨别 。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助学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内涵 , 同时还及时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 。如:学习了“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可举若干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
(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当学生在标准图形做出高之后,可出示变式图形,然学生根据概念做出高 。这样即使“三角形的高”的内涵到强化,又使外延到充分揭示 。如果只提供标准图形,学生只会在标准图形上做高 , 而不会再变式图形上做高,这样就会缩小“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的外延 。
三、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往复 。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 , 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 。
1、促进记忆
为了巩固所获得的新概念,首先需要记忆 。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记忆 。记忆有机械记忆、理解记忆 。概念的机械记忆就是按概念在课本上的表述进行记忆 。小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一般比较强 , 但这种记忆如不及时上升到理解记忆,就很容易被遗忘,即使记住了也很难运用 。概念的理解记忆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并使新概念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后进行的记忆 。
2、自举实例
自举实例就是让学生把已获得的概念简单地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小学生通常带有具体性的特点,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以后,总是让他们自举例证,并把概念具体化 。如在学生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后 , 然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
3、强化应用
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概念的名称和定义 , 还在于能否正确地应用 。通过应用可以家生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
概念的应用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 。概念的内涵的应用有:①复述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③根据定义推理;④根据定义计算 。概念外延的应用有:①举例;②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并说明理由;③按指定条件从概念的外延种选择事例;④将概念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
4、注意辨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 , 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和数与偶数等 。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涉及哪些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 , 包括概念、定理、性质、问题等,其中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数学的载体,因此概念教学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很多东西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展开的,因此必须重视概念教学,之所以把概念教学放在一个非常显著的地位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所接触的中学数学教学中 , 对于概念教学有不重视的倾向 , 很多的课是把概念用很短的时间交代一下,定义交代完后接着变成解题了,(把概念课变成了解题课了,造成对于概念理解的不足,造成走入用做题来学习数学的误区)
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当采取哪些方式来进行概念教学呢?首先要弄清楚目前教学的现状,在中学数学教学实际中 , 学生常常对第一个问题解决不好,思维受到障碍,特别是在中考、高考过程中,对综合问题的解决不够好,而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对基础的概念理解不好造成的 。
对于概念教学的不重视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师不够重视 , 另一方面学生也不重视,而实际上一个新的概念的形成是从原来的知识领域又进入到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的过程,对新概念的理解常常是因为学生对新领域知识不够重视 , 导致后来学生不好的学习后果 , 然后再回去弥补,而这个时候的弥补,又感觉没有多少味道,从而造成误解的一直持续 。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否则教改学生的永远是夹生饭,不光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很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制约学生的发展 。
而数学思想和数学最深刻的内涵实际上是通过数学概念反映出来的 , 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来看 , 无论是考试、作业都是以习题的形式来完成的 , 结果造成对概念不重视(这是因为训练形式的原因造成的,能否改变训练和评价的形式是一个很大、也很重要的课题),而单纯依靠大量的做题来弥补对概念理解的不足,造成学习效率不高,老师和学生都很疲劳,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过程,而相反,如果一个概念比较清楚的话 , 就能够对题目或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现实的情况是,概念用几分钟的时间呈现 , 然后靠大量的题来弥补 。
概念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概念很多,有一些我们认为是重要的概念,有一些我们认为是不重要的概念,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人为造成的,教师以自己的喜好或者考察的重点上确定的,而不是从知识的完整和知识体系的完备考虑的,更谈不上考虑学生的实际了 。
2.有一些概念不那么重要 , 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学会识别在我们的**常教学中什么是重要的概念 。所谓重要的概念就是围绕着核心的概念、能反映数学本质的概念,如何判断那一个概念是重要的 , 是教师必须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出现一次或偶尔出现的概念肯定不那么重要,在学习中经常或不断出现的那一定是重要的概念 , 比如函数、单调性等概念以及对运算的理解 。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 , 对于概念课 , 他首先要整体上把握概念在整个数学上的地位或在某一个领域中的地位,比如单调性,首先从图像上它刻画了函数的变化,反映了函数的极值问题,对应着反函数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只有在连续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定义域和值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再比如,求函数零点的唯一性问题、解不等式也可以利用单调性来处理),对老师而言 , 虽然这堂课不是讲这个内容,但是一定要在心理上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处理这堂课的内容 。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在高中阶段是一掌握函数图形的形状为主,单调上升、单调下降,基本上就把函数的形状确定了,极值问题也是由单调性确定的,以后学习的问题都是对这一问题的延伸,凡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一定要思考它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 以及与其他的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才能在一节课中有一个重要的定位,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来开展备课活动 , 备课才是有效的 。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 要清楚需要讲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全盘的考虑,要考虑前引后联,防止一步到位,要明确第一堂课做什么,后面做什么.如果是单调性的起始课,要建立单调性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处理单调性函数的基本程序,还有足够的时间和载体来考虑证明的问题,定位的问题实在重要概念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弄清楚在这一节课中要以什么样的定位为主 。
要求老师做到比较深入地研究学生了学生关于单调性的认知过程,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拓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问题串 , 通过这些问题 , 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习惯、认知规律来建立比较合理、简单的概念的认识,从具体的函数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的东西出发,给学生营造一个直观上是容易的印象,逐渐把它落实到文本上,在这个过程中把概念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展现出来,从熟悉的问题中去挖掘、用好它,然后再去学习新东西 , 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新概念,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思想方法,层次感就出来了,是一种归纳式的思维 , 这非常重要,数学高度抽象 , 但是归纳的结果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课前老师带着学生老师的安排去读书,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课时师生交流 ,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但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分清楚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比较集中的问题,哪些是比较分散的问题 , 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的问题?在单调性的概念中 , “任意”和“区间”就是本质的东西,任意说明的是其特征,区间限定的是研究范围,它是定义域的一个子集,这些都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但有一些是次要的,比如,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是开区间,有的是闭区间?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次要问题,开闭对单调性是没有影响的,它只涉及一个严格单调和非严格单调的问题,对研究函数的整体性质没有多大影响,因此不应当在此处进行过多的争论 。因此,如何把握问题 , 是老师必须引起关注的问题 。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 , 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对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极其重要,这是一个教师的思维走进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它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或者称为学习理念,展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一种承认差异基础上的尊重 。
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以裁判的角色参与,不应当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告知学生结果是什么,而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教师帮助学生诊断,找出症结,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一个更深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因为 ,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相通的,很多时候,老师往往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左右学生的思维习惯,是一种“我认为他应该能……”的想当然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问题老师讲解十遍二十遍学生仍然不会 , 而同学只要讲一遍就明白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和导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 , 不要急于进行,应当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发现教育素材 , 便于教师展示教育智慧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意识 ,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的设计 , 教师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 因此必须弄清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合作方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都是老师必须事先考虑的问题 , 老师要注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发挥统帅作用 , 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自由驰骋,而应当控制在既定方针之下 , 这样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 。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涉及哪些概念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小学生年龄小 , 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窄,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 。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 。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 ,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我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概念教学一般都分四个阶段:引入 、形成 、巩固 、发展 。一、概念的引入
1、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 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 , 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 ,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 , 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 。
2、同时,在概念的引入中要格外做到旧知识的迁移 。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 。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
3、最后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 。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 。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可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 , 1/7×7 , 3/4×4/3 , 9/11×11/9„„ , 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 , 它们的乘积都是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象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
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 。”这里要抓住两点,一是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二是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 。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如7777.777、7.32132、2.2020020002„„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 。而0.324324„„、0.146262„„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 。
2.注意比较有联系的概念的异同 。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划清了异同界线,才能建立明确的概念 。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 。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概念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 , 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 , 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 , 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例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 , 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 , 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
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 。但千万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 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 。如学过“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a. 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37+69=306502-387=115 306-□=237387+□=502 □-237=69□-115=387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 , 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_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 , 而小学生 , 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 。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 , 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利用铅笔做教具 , 重温“平均分”的概念 。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 , 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 , 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这时 , 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 。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看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 。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 , 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 。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仍葱〉氖螅?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 。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 。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 。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从心理学来分析 , 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 , 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 。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 。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 , 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 。学生通过演示学具 , 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 。是用小鸡小鸭学具 , 一一对比 。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 , 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 。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 , 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 , 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
4、从具体到抽象 , 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 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 。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 , 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 。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 , 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 , 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艹ぷ苁侵本兜?倍多一点) 。形成了概念 。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 。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 。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 。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 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
6、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 , 但本质属性有区别 。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 , 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 。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 , 避免互相干扰 。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 。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 。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 。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
5、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 。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 。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 , 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 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
如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能力中 , 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 。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
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 , 并发展数学思维 ,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 。
2 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2.1 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 。
2.2 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②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③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④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 ,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
2.3 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
新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常规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①数形感觉与判断能力;②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③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④数学的表示与数学建模能力;⑤数学运算和数学变换能力;⑥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能力 。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1 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 ,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然而 , 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 ,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 。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 。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 ,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 。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 , 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
3.2 联系新旧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 。旧知是思维的基?。嘉峭ㄏ蛐轮那帕?。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 。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 。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 。每教一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减去另一个加数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 , 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
3.3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 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 ,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例如: 小玲做了7个五角星,小云做了8个五角星,她们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10个五角星,还剩几个?
解:具体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小玲做7个,小云做了8个,可以求出什么?”
“又知道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0个,可以求出什么?”
“那么这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
3.4 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 , 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 , 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 , 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 。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 , 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 , 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 。在学生学完例题后 , 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 。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
3.5 坚持启发教学,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发展思维要在学生积极思维中才能实现 。启发式教学注重展现知识发生过程,创造情境 , 启发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等,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能力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
3.6 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从左到右地运用公式和常规的正向思考,一遇“正道”受阻时,就显得一筹莫展 。所以在教学中,注意经常对学生进行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 。左推不行时,就考虑右推,或左右一起推;直接解决难奏效时 , 就着手间接解决;正面探讨发生困难时,就从反面求得解决 。许多问题按“常规”看,似乎到了“疑无路”的境界 , 但通过逆向思维就会豁然开朗,喜见“又一村” 。可见,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例如:红星小学的一次数学竞赛,共有10道题,每做对一道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5分,小明得41分,他做对几题?
解:此题固然可以按“常规”解法,即小明做对了x道题,做错了(10-x)道题 ,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8x=41+(10-x)×5
8x=41+50-5
8x+5x=91
13x=91
x=7
答:小明做对了7道题 。
若用逆向思维,则可得如下新颖解法 。
解:假若小明10道题都答对的话,应得10×8=80(分)
但他实际得了41分 , 一共失了80-41=39(分) 。我们又知道,每答错一题“不仅不给分,还要倒扣5分”,即每答错一题就失掉5+8=13(分),由此就能求出他答错了39÷13=3(道题) 。
10-3=7(道题)
答:小明做对了7道题 。
有了从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后,思路豁然开朗,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3.7 鼓励学生想象,发表独立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与想象密不可分,在强调思维创新的今天 , 更就注重想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培养并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 ,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不断提高洞察力 , 不时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 敢于突破 。
例如:计算
按混合运算顺序计算,相当繁琐 。要是想到乘法分配律,将 与45交换位置,结果将令人振奋 。
原式=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要以掌握丰富的知识为基础 。所以要扎扎实实抓好双基教学,以促进思维发展 。其次 , 培养思维能力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要逐步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参与社会实践,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第三,创新是艰难的事 , 要不怕失败,不怕困难 , 锲而不舍,奋发进?。裨蛞簿吞覆簧洗丛煨运嘉芰Φ呐嘌吞岣?。
3.8 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法的思维过程,比较切合学生的思维实际,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易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而综合法的形式便于叙述 。所以,解题时最好边分析边综合 。这对于较难较复杂的问题,就更为适用 。类比的方法将把思维对象与已知的知识、解法联系起来,从它们相似关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 。因此,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有机地将它们揉合在一起,这对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大有助益的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4 总结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 , 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 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同时也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概念教学的引导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 要帮助学生掌握好数学概念的相关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概念教学的基?。岷喜煌睦嘈陀胄问?nbsp;, 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帮助学生提高各项能力最为基础的阶段,但是在这一阶段中,一些学生的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不容易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知识 。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可以全面掌握好数学概念 , 同时教师还要对小学数学概念进行有效的分析,以此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运用 。
1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 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呈现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实验等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注重数学活动与数学知识的相互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概念教学中 , 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预设在活动中,为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奠定基?。灰部梢越岷辖萄?
- 小学数学毕业试卷_小学毕业数学题
- 小学数学期末试卷_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人教版及答案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_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版是哪个版本
-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_需要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
-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_小学5年级数学教育叙事 2000字
- 小学数学教育_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_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谈如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教案_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_小学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