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_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 “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
**年6月 , 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元宵节传说(二)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 , 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 , 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 过了好久 , 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 , 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 , 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
元宵节祝福语(三)
1、喜庆元宵佳节,我祝你:日圆,月圆,圆圆如意 。官源、财源,源源不断 。人缘、福缘,缘缘于手 。情愿、心愿,愿愿成真!元宵节快乐!
2、元宵节来临,送你一盏美丽的彩灯,祝愿你的生活五彩缤纷;送你一碗甜甜的汤圆,祝愿你的爱情甜蜜美满;送你一声真挚的祝福,祝愿你的日子开心快乐 。
3、带上诚挚的祝福,愿你开心大本营,开心总动员,开心大风车,开心每一年,开心每一月,开心每一天,开心每一刻,开心,开心 , 元宵节开心 。
4、海天一色庆元宵,想念时刻静悄悄,祝福缓缓起浪涛,(m.fwsir.com)给你问候荡最高,且把关怀挂树梢,但求幸福为你俏,元宵到,衷心祝愿你节日快乐,前途看好 。
5、把一颗颗幸福圆满都送到你嘴里 , 要好好吃?。?br />
6、你不是饺子却有陷儿 。你不是馄沌却也有汤 。你不是糖果却也很甜 。我已经迫不及待了!来吧我的汤圆!来吧我亲爱的元宵节!
元宵节作文(四)
“正月十五闹元宵 , 红红火火过小年”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今年爸爸妈妈带我到南京夫子庙看花灯,走进夫子庙文德桥,映入眼帘的不仅有虎虎生威的虎灯笼,而且还有雪白的兔子灯、吉祥的鸽子灯、金黄色的橘灯……真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把整南京夫子庙元宵节夜晚照的如同白天一样 。
花灯展示中心更为漂亮 , 这儿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 , 看都看不过来 。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 , 桃尖上涂点红色 , 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 。再看那虎灯 , 制作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纸糊住框架,这样 , 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就立刻展现在了眼前 。再看那龙灯 , 追着宝珠上下翻腾,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观看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喊:“龙活啦!龙活啦!”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叱龇蜃用恚裨诳罩姓ㄏ? ,仿佛把天空炸开了一个洞 , 满天的星星从天空一下撒了下来 。快看?。≡洞ξ宀淑头椎难袒ù犹於担?一下子照亮了南京城外 。
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十点左右,妈妈给我们每人煮了一碗汤圆 。我们一家三口吃着白白胖胖的汤圆,真正体会到了团团圆圆的亲情 。?。冢婵炖郑?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怎么写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 , 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 , 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 , 一直延续到今天 。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 , 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现在就告诉你元宵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
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有3种说法流传较广 。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 , 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 , 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
自唐朝中期以来 , 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 , 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 , 南方称汤圆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 , 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 , 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 , 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 ,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 , 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 , 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 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宋代 , 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 , 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 , 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 , 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 , 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 , 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 , 好生男孩) 。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 , 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 , 如履平地 。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 , 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 , 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 , 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 ,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 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 。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 , 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 , 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 , 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 , 尚有性格不同 。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 , 但沉着刚?。?威严有力 , 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 。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 , 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 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
英语元宵节手抄报内容1、Eating Yuanxiao 吃元宵
Yuanxiao is the special food for the Lantern Festival. It is believed that
Yuanxiao is named after a palace maid, Yuanxiao, of Emperor Wu Di of the Han
Dynasty. Yuanxiao is a kind of sweet dumpling, which is made with sticky rice
flour filled with sweet stuffing. And the Festival is named after the famous
dumpling. It is very easy to cook - simply dump them in a pot of boiling water
for a few minutes - and eaten as a desert.
元宵是元宵节的特色食品 。据说,元宵是因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而得名 。元宵是一种带馅儿的甜食,是由糯米粉加上甜的馅料制成 。元宵节就是因此食品得名 。元宵的烹制方法非常简单,将元宵倒入装满沸水的锅中煮几分钟就可以了 。
2、Guessing lantern riddles 猜灯谜
"Guessing lantern riddles"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Festival. Lantern owners
write riddles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ost them on the lanterns. If visitors
have solutions to the riddles, they can pull the paper out and go to the lantern
owners to check their answer. If they are right, they will get a little gift.
The activity emerged during people's enjoyment of lanterns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As riddle guessing is interesting and full of wisdom, it has become
popular among all social strata.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活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灯笼的所有者将谜语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将纸条展示在灯笼上 。如果赏灯者猜出谜语,就将纸条取出,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 。打对的话,他们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 。这个活动起源于宋朝(960——1279) 。猜灯谜活动极富情趣和智慧,因此在全社会广受欢迎 。

3、Watch fireworks 看烟火
In the daytime of the Festival, performances such as a dragon lantern dance, a
lion dance, a land boat dance, a yangge dance, walking on stilts and beating
drums while dancing will be staged. On the night, except for magnificent
lanterns, fireworks form a beautiful scene. Most families spare some fireworks
from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let them off in the Lantern Festival. Some local
governments will even organize a fireworks party. On the night when the first
full moon enters the New Year, people become really intoxicated by the imposing
fireworks and bright moon in the sky.
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 。而在晚上,除了各种大型灯会,灿烂的焰火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很多家庭在春节时会留下一部分烟花等着元宵节放 。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会组织焰火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元宵节起源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 , 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 , 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 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 , 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
元宵习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 , 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 , 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元宵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
闽南歌谣 《元宵月正圆》
闹元宵,月正圆 , 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 , 叶落归根是正理 。
元宵节手抄报资料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 ,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 , 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 , 广达20间 , 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 , 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 , 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 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 , 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 , 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 , 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 , 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 ,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 , 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 , 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 ,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 , 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 , 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 , 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 , 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 , 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 , 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
手抄报
手抄报是模仿报纸的,单面的,用钢笔书写的 , 可传阅、也可张贴的小报 。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 , 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 。
一、手抄报的总体构思
如何使一张手抄报在有限的空间内,既容纳一定的知识内容 , 版面设计又精彩美观呢?这不单纯是技巧问题,对编者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 , 这是一个全神贯注、脑手并用的创造过程,是他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 。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发展个性才能的广阔天地 。
办手抄报,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 。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 , 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 , 又丰富多彩 。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二、手抄报的编排设计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
1.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 。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 。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 。
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
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 。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 , 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
三、手抄报的书写
1.标题的书写
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标题 , 应用较醒目、庄重的字样;文娱消息或次要文章,则可用轻松活泼的字体 。同一期或同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标题,也应用不同的字体书写 。标题字体应比文章内容字体大,色彩也应加重 。标题多用美术字,以楷书、行书、魏书、隶书见多 。
2.正文的书写
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字行间要整齐 , 字体不宜太小 , 忌潦草、错字 。
四、手抄报的装饰美化
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 。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 。
1.报头
它是手抄报的标志,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 。文字上由报头名称、日期和编辑单位等组成 。
2.题花
是对文章标题或开关的装饰 , 常见的有底纹,带有提示性的图画或图案 。
3.插图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 , 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 。
4.花边
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 , 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花边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 。
5.尾花
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 。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尾花,既可充实版面 , 又能增加美感 。
6.色彩
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 。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 。这样才能浓淡适宜,增强效果 。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_元宵节手抄报内容】元宵史话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到了宋朝,民间开始流行用各种果饵做
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 , 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 。这种食品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人们又称“元宵”为汤圆,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 他一心想当皇帝 , 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的 。因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凯被消灭” 之嫌 , 他做贼心虚,便在1913年元宵节前 , 下令把“元宵” 改为汤圆 。袁世凯垮台后,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 , 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 , 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 , 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 , 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 , 故上元节要燃灯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 , 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 , 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 , 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 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 , 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 , 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 , 刘囊为保刘氏江山 , 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 , 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 , 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 , 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