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方舟@终评|《火红年华》:激荡的青春并未远去,三线建设的史诗书写( 三 )


夏方舟@终评|《火红年华》:激荡的青春并未远去,三线建设的史诗书写
文章插图

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片热火的工地,工人们住的是简易木板房或草席房。生产设备还没运来,首先要解决挖掘机等众多施工设备的装卸和运输问题。从城区到钢铁厂施工地要走很长一段山路,夏方舟初来时还遭遇一场危险的车祸。
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夏方舟、秦晓丹他们那一代建设者凭借超乎寻常的毅力和能力,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成功建设起川南钢铁的一期工程,为当时新中国的建设输送了不可或缺的钢材。
剧情描写的细致,不仅体现在时代环境的精准描述,还有对于人物关系的细致刻画。剧中人物众多,人物故事线也有不同的交织,但关系上杂而不乱,每条线都非常完整。
夏方舟@终评|《火红年华》:激荡的青春并未远去,三线建设的史诗书写
文章插图

主人公夏方舟、秦晓丹的故事线细致理所应当,但是同时也能看到领导层霍茂森、赵殿楚的命运发展;一线工人陈国民、武本奇、林富来的人生轨迹;还有三代建设者戚芳薇、陈天海的长大成人。在大时代中见证每个人物的命运起伏,这也是《火红年华》所具备的史诗格局。
从“宏大”的层面来说,《火红年华》充分展现了剧中109冶和川南钢铁的发展史。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剧集中有明确的体现,秦晓丹本身就是以军人的身份来支援三线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此时109冶艰难转型,在缺少工程项目的情况下,甚至面临开不出工资的窘境。是夏方舟、陈国民带队奔赴深圳施工建设、创造营收,以此维系109冶的运营。
夏方舟@终评|《火红年华》:激荡的青春并未远去,三线建设的史诗书写
文章插图

在展现辉煌与艰苦奋斗的同时,《火红年华》也直面企业在改革中的艰难,让观众看到,109冶和川南钢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崛起,凭借的还是领导层与时俱进的思路,以及不忘初心的信念。面对市场的召唤,渡过难关的109冶仍然坚持做回本行,在冶金建设领域再创新高,他们在坚守中又迎来了“西部大开发”的新机遇。
在剧情层面将“细致”与“宏大”有机结合,在表现风格上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济融合。大时代的发展和企业、个人命运的走向,在《火红年华》中紧密结合在一起,跨越五十年的历史写进了这部工业大剧之中。
精良制作还原时代气质
《火红年华》改编自革非同名长篇小说,原著85万字的内容给电视剧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革非采访超过600人次,搜集到了2000万字的各类资料,最终才完成了这部长篇。
《火红年华》由四川星空影视出品,这是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制作公司,也是四川唯一一家甲种证企业,曾出品《亲爱的自己》《紧急公关》等热播剧。这一次拍摄《火红年华》,出品方集合了四川众多专业人才,凝结影视领域的“四川力量”,用火热的情怀打造了一部有关钢城攀枝花的工业史诗剧。
夏方舟@终评|《火红年华》:激荡的青春并未远去,三线建设的史诗书写
文章插图

对于一部时间跨度长达50年的剧集,《火红年华》在场景、服化道方面的精准还原,给整部剧带来的鲜明的时代特性。
开场,1960年代,那时的川南钢铁建设工地上,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在画面中有分工细致的施工队,以及琳琅满目的工程设备,这个场景只能用壮观来形容。并且,工人们和学生们的穿着,以及言谈举止,都符合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就连工人的一个安全帽,女生的一个发卡都有依据,营造出氛围十足的年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