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吾国学术之伤心史”?陈寅恪:我没说过这话!

文 | 宋石男;源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敦煌,吾国学术之伤心史”?陈寅恪:我没说过这话!
本文图片

近访敦煌 , 发现两个现象:一方面 , 爱国主义与国族主义根植于人群与遗产的交互之中;另一方面 , 遗产在文化、旅游经济上的表现日益强劲 , 成为地方政府钻之弥深的聚宝盆 。
在不少地方 , 二者甚至取得了高度机巧的融合 。 比如在敦煌 , 游客们如痴如醉地听着近代列强劫掠莫高窟文物的故事 , 义愤填膺哀感无限 。 他们自己掏钱来到莫高窟 , 最大的收获往往却是仇恨 。 这不能不令人挠头 。
然而 , 爱国主义教育所讲述的故事 , 许多却是不完整的 。
比如 , 一句署名陈寅恪的话被勒石纪念 , 曰:“敦煌者 , 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 ”这话出自陈氏名文《敦煌劫余录序》 , 但却不是陈氏自己的话 , 而是他引用的话 , 他本人也并不赞同此语 。
且摘录陈氏原文如下:
“或曰 , '敦煌者 , 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 其发见之佳品 , 不流入于异国 , 即秘藏于私家 。 兹国有之八千余轴 , 盖当时唾弃之剩余 , 精华已去 , 糟粕空存 , 则此残篇故纸 , 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 。 今日之编斯录也 , 不过聊以寄其愤慨之思耳’!
“是说也 , 寅恪有以知其不然 , 请举数例以明之 。 ……倘综合并世所存敦煌写本 , 取质量二者相与互较 , 而平均通计之 , 则吾国有之八千余轴 , 比于异国及私家之所藏 , 又何多让焉 。
“今后斯录既出 , 国人获兹凭籍 , 宜益能取用材料以研求问题 , 勉作敦煌学之预流 。 ”
很明白的 , “敦煌者 , 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之语 , 是陈寅恪引用或拟托的时人观点 , 而他本人对此却“知其不然” , 认为中国所存之敦煌卷轴 , 不逊异国及私家之所藏 , 国人大有用功之地 。
一定要说陈氏对敦煌有遗憾 , 那也是文中另一段话:
“自发见以来 , 二十余年间 , 东起日本 , 西迄法英 , 诸国学人 , 各就其治学范围 , 先后咸有所贡献 。 吾国学者 , 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 , 仅三数人而已 。 ”
研究敦煌学的外国名家辈出 , 而吾国堪比肩者仅三数人 , 这才是陈氏叹息之所在 。
再如 , 解说员和各种小册子津津乐道于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英、法、美人对敦煌文物的劫掠与破坏 , 却不会告诉游客:
1962年9月 , 文化部一行到莫高窟开会 , 参观洞窟时 , 议论清代塑像 , 都说难看 , 竟在会上议决 , 把它们全部砸毁 , 从洞窟里清除 。
时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高尔泰 , 没有发言权 , 只能看雇来的农民抬着一件件砸下来的断肢残躯往牛车上抛掷 , 然后拉到戈壁滩上倒掉 , 任它们雨打风吹一年年变成泥土 。 (详见高尔泰《敦煌五题》)
事实上 , 中国人对敦煌文物的破坏 , 可能远过外人 。
外人劫掠文物而去 , 或无正当性 , 但他们劫掠以及购走的文物 , 基本都完整保留在英法美日各国博物馆 , 如今也多制成缩微胶卷 , 供世界学人研究共享 。
而晚清及民国的大小官员、各色军阀 , 或将敦煌文物占为己有后又散佚 , 或乱挖乱掘大肆破坏 , 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
旧时到莫高窟来朝拜的许多中国民众 , 也任意地把姓名刻在壁画上 , 或者拿走一小块带有壁画的摇摇欲坠的灰泥 。
在众多“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中 , 美国人华尔纳因揭盗壁画而被解说员和各种宣传册子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可是 , 有几个人知道 , 华尔纳之所以要想方设法揭走壁画 , 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当时莫高窟被白俄流寇残酷毁虐 , 泪痕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