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景教学法方法简介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 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 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 , 启迪思维,发展想象 , 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
[编辑本段]三个教学阶段
采用“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
一、感知
——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 。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 。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随着画面的出示 , 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 。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 , 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 。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 。这样化静为动 , 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
二、理解
——深入情景 , 理解课文 , 领会感情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 , 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 。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 。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 , 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 , 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 , 悦耳动听 。这时间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 。”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 。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 。”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接着教师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 。”教师加以表扬:“说得真好!这个景色实在太美了 。好,把这很美的景色读出来” 。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 。这样,从图导文 , 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
三、深化
——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 , 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 。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 。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舟行三峡的投影连续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之后 , 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 。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 , 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早晨,离开了仿佛在云彩中的的白帝城;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来,听到两岸不停啼叫的猿声 , 轻快的小舟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座山了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
情景教学法的意义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用好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进行教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那么何谓情境呢下面我们就从情境的概念和意义入手,对情境教学进行探讨.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与情景同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的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例如,在山野中听到虎啸和在公园里听到虎啸人的感觉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我们说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
虽说目前对情境教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对情境教学思想内涵的认识是统一的.笔者认为语文情境教学,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或制造与语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的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随意的教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1.中外教育史的经验指导
情境教学并不是现代教学的产物,在中外教育史上早已源远流长.我国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2 1978年,李吉林老师提出了情境教学的设想,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情境教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
界也很有影响,例如于漪就被称为情境教学的代表人物,在语文教学领域,自李吉林倡导以来,情境教学派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践的展示影响甚大.
国外也有不少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例如,最早在教育学意义上运用"情境"一词的是美国哲学家杜威,他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并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可以说这是国外情景教学理论的萌芽.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 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由于学生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学生的生长和发展.杜威认为,所谓好的教学必须要能唤起学生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情境.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从事教学,经常会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叫做"产婆术",让学生主动思索,探究并获得问题的解决,他说:"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尔》中就记载了情境教学的实例:爱弥尔不会辨别方向,有一次教师把他带到大森林里,由他自己辨别方向,在森林里,爱弥尔又累又饿,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时,老师教育他:"中午的树影朝北,应根据树影辨别方向,寻找回家的路."这是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学改革实验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自然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他给学生编写了《大自然的书》,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他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为描绘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他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情境教学做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
2.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相一致的原理
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的情境,是"有情之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活世界.
3.寓教于乐的原理情境教学的宗旨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愉快中进行学习,高兴学习即"乐学".我国最具影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十分重视积极情感这一重要的学习因素."这种观点在《雍也》篇里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而"乐学"正是我们当今情感教学追求的目标.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乐学"的旗号,并系统地阐发了"乐学"思想.从书中可以看到"愉快教育"已成了夸美纽斯所提出的大教学论或教学艺术的核心要义之一."
4.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境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直接注意并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活泼的情境与演示,能引起学生的情绪高涨,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增强与知识的内化和知识的强化,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同时,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既能使管形象思维的右半脑积极活动,又能使管逻辑思维的左半脑积极活动,左右半脑协同工作,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心理暗示原理
情境教学的前身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其理论依据的要点有:(1)环境是暗示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2)人的可暗示性;(3)人脑活动的整体性;(4)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最易增强记忆,扩大知识,发展智力;(5)充分的自我发展,是人最根本的固有需要之一;(6)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所抵制 。
三、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 。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 。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 。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 。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1、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这种建构过程需要新、旧经验,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 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
2、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和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 增长才干 。
3、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情境性 。脱离了具体的情境 , 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 。适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 , 对教学过程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 更好地认知,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作用 。
4、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好的教学情境总是有着丰富和生动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 , 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 。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 , 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 。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 , 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 。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 , 包括情感的活动 。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 。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 。感受时 , 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 。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 , 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 。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 , 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 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应该指明的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 。而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 , 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 , 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对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 。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 , 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 , 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四)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众所周知 , 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 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 。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 。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哀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自弗洛伊德以来,无意识心理现象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 。所谓无意识心理,就是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 , 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言语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等 。该定义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①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 。如我们在边走路边谈话时,对路边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东西并未产生有意识的映象,但我们却不会被路上的一堆石头绊倒 。原因就是“石头”事实上引起了我们的反映,并产生了“避让”这种不自觉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躯体反应; ②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 。常言的“情绪传染”就是无意识心理这一功能的表现 。例如我们会感到无缘无故的快活、不知不觉的忧郁 , 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结果 。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状态,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较长时间的情绪色彩 。研究表明,无意识心理的上述两个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过程:首先它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们有效地进行学习或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 。可见,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 。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也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五)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 。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依据 。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 。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 。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 。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 , 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 , 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
情境教学法的原则为了使情境教学更好地发挥上述两种功能,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的使用原则:
1.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
这是实现情境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 。无意识调节和补充有意识,情感因素调节和补充理智因素 。人的这种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 , 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鼓励学生要刻苦努力时,很可能已经无意识地暗示了学生:你能力不行 , 所以要努力 。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畏难情绪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把学生视做理智与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 , 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能 。
无意识与意识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 。这时,人的联想在自由驰骋,情绪在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时俱增 。这正是情境教学要追求的效果 。
2.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
该原则根据认知活动带有体验性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 。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 , 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 。
3.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
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 。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情境教学更强调这一点 。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 , 动之以情”,前文所述的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 。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 , 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 。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自主性侧重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做人的体验 。它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 。
文章插图
怎样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1.英语环境法
中学英语课堂是学生感触英语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尽量多地采用英语来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英语的学习氛围,逐步地培养中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
2.直观道具法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能较为集中,发散性思维仍然较为突出 。因此,通过中学生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创设情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直观道具的形式,如一些实物、挂图或者图片等;也可以是某些教具,如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或者是教师的一些动作 。这些直观的道具使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快教学的节奏,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
3. 趣味游戏法
游戏是一种娱乐、放松身心的方式 。在中学英语情景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一些英语趣味游戏,这也是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最有效的、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英语趣味性游戏使学生觉得有意思,进而能够延长学生注意的保持时间,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单词或句子,并掌握一定的语言材料 。但是 ,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设置趣味性游戏的过程中 , 需要根据实际的英语教学内容来编排,减少安排的盲目性 。
4. 情景对话法
实现对话与交流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对话创造需要接近生活现实的语言环境,并创造理想的学习氛围 。通过情景对话为学生营造良好语言学习环境,并把教材中的语言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从而锻炼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什么是“自然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 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 。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 。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 。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 。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 , 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 。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 , 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 。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 。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 , 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
(二)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 。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 , 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 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
应该指明的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 。而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 , 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 。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对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 。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 , 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
(四)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 。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 。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哀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
自弗洛伊德以来,无意识心理现象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 。所谓无意识心理 , 就是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言语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等 。该定义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①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 。如我们在边走路边谈话时 , 对路边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东西并未产生有意识的映象,但我们却不会被路上的一堆石头绊倒 。原因就是“石头”事实上引起了我们的反映,并产生了“避让”这种不自觉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躯体反应;
②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 。常言的“情绪传染”就是无意识心理这一功能的表现 。例如我们会感到无缘无故的快活、不知不觉的忧郁 , 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结果 。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状态,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较长时间的情绪色彩 。
研究表明,无意识心理的上述两个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过程:首先它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们有效地进行学习或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 。可见,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 。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也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
(五)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 。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依据 。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 。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 。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 。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 , 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
1.生活展现惰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
2.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 , 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 , 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 , 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 , 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 , 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 , 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
5.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 , 二是扮演角色 。“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 , 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
6.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 。在情境出现时 , 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学生因感官的兴奋 , 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 。
1.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 。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 , 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 。”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 , 保留积极成分 。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
2.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 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 。因此,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 , 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
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 。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 。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 。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书中 , “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 。其实,这些结论在社会学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 ,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
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 , 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 。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 , 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
为了使情境教学更好地发挥上述两种功能,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的使用原则:
1.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
这是实现情境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 。无意识调节和补充有意识,情感因素调节和补充理智因素 。人的这种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 , 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鼓励学生要刻苦努力时,很可能已经无意识地暗示了学生:你能力不行,所以要努力 。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畏难情绪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 , 就会把学生视做理智与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能 。
无意识与意识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 。这时,人的联想在自由驰骋,情绪在随意起伏 , 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时俱增 。这正是情境教学要追求的效果 。
2.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
该原则根据认知活动带有体验性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 。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 , 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 。
3.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
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 。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 , 情境教学更强调这一点 。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 前文所述的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 。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 , 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 。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自主性侧重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 , 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做人的体验 。它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 。
实际上,上述几个原则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有机地统一在整个情境教学之中 。
问题情境选例
情境1(数学)
我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果进一步要问组成三角形的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自制教具):
这是一端相连但能转动的两根木棒,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30厘米 。另外,这里还有三根长度不同的木棒,黄棒长15厘米,白棒长10厘米,黑棒长60厘米 。现在要钉一个三角架,使端点相互连结,请同学们试试看 , 用哪一根木棒合适?
通过实难,学生发现,白棒和黑棒都不合适,只有黄棒合适 。
由此,学生首先建立一个印象,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则三个边的长度之间有某种制约关系,某一边过长或过短都不行,那么这个制约关系是什么呢?从而正式引入课题,获得“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 及“a+b>c,b+c>a,c+a>b”的数学表达式 。
说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直线形中线段不等关系的重要依据,应使学生确实掌握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学结论,从而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 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头脑,无疑是有价值的 。
情境2(自然)
在讲《叶的蒸腾作用》一节课前,教师准备好以下演示用具:烧杯(或白玻璃杯)4个,天竺葵一盆,打了小孔的木板两块和一些水,并按教材图中所示的方法,在上课几小时前将一套演示装置放置在阳光下 。上课后,教师先出示另一套(没有放在阳光下)演示装置,并向学生说明这一装置 。然后提问:如果将这一装置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什么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1~2分钟,然后让学生把各自的想法和这一假想的理由写下来 。教师还应提问一些同学,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讨论后,教师再演示放在阳光下的一套装置,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 , 并讨论实验结果和他们自己假想的结果是否一致,为什么?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转入对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机理的讲解 。
教师在使用这一情境时 , 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提出各种假想 。学生在发言中,不管提出什么样的假想 , 教师都要鼓励学生讲下去 。学生发言中,教师不要做任何暗示 。在观察了实验结果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讨论几个同学最初的假想 。
这一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方法 ,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发现” 。因此,这种情境教学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情境教学法用英语怎么说情境教学法的用英语翻译为: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
situational
英 [ˌsɪtʃuˈeɪʃn] 美 [ˌsɪtʃuˈeɪʃn]
例句:
Taxation is not popular in principle, merely acceptable in context.
征税基本上是不受欢迎的,在一定情境中才勉强为人接受 。
teaching
英 [ˈtiːtʃɪŋ] 美 [ˈtiːtʃɪŋ]
例句:
We mustn't allow it to bias our teaching.
我们决不允许它影响我们的教学 。
method
英 [ˈmeθəd] 美 [ˈmeθəd]
例句:
It's easy to persuade him if you go the right method.
只要你的方法得当,说服他并不难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situational同义词:
situation
英 [ˌsɪtʃuˈeɪʃn] 美 [ˌsɪtʃuˈeɪʃn]
n.情况;状况;形势;局面;(建筑物或城镇的)地理位置 , 环境特点;职业;工作岗位
例句:
1.Army officers said the situation was under control
陆军军官称局面已经得到了控制 。
2.The garden is in a beautiful situation on top of a fold in the rolling Hampshire landscape.
这座花园位于地势连绵起伏的汉普郡的一处山岗上,环境十分优美 。
3.And now for a look at the travel situation in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情景教学法_情境教学法用英语怎么说】现在再来看一下该国家其他地方的旅游情况 。
- 废寝忘食的意思_废寝忘食的意思写情景
- 尝试教学法_教学方法有哪些?
- 推荐 发生地震的急救大全
- 必备常识:避震完全攻略
- 大显身手的意思_用具体情景表现出大显身手的意思?
- YTD ytd是什么意思
- 可恶的近义词_请求、可恶、悲惨、情景、饶恕、应付、凶恶、聚精...
- 特殊情境男人急了 怎么办才好
- 早教大运动环节 早教运动环节情景导入
- 华为手机情景模式 华为手机情景模式 停车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