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赏析_故都的秋的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被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所吸引 , 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一切一切 , 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没错 , 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相比,真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无论在中国古代或现代,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 。可我觉得写得最有味道的,还数郁达夫这篇《故都的秋》 。这篇散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静、幽远,令人感觉不到秋的萧萧与落寞 , 只是觉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树、有秋雨、有秋蝉,还有秋天的果实 。是那么的平常,可又那么充满生活气息,更可贵的是作者用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遐思无限 。真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飞到北平,飞进秋天 。从文章的一字一词,可以感受得出作者对北平秋天有着无限深厚的感情,作者“不远千里 ,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表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正是在这种感情下,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绘那么细腻 。在作者眼中,江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于是,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让我们感受北平秋的味道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作者从味觉,写出了茶的清醇,从视觉,写出了天空的高远,从听觉,写出了鸟声的清脆、环境的清幽 。还从视觉,从触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将日光的细碎表现得淋漓尽致 。蓝天、白云、鸟鸣、日光,还衬上几朵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再来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北国秋的早晨简直舒适绝伦 。在北国的槐树下,那落蕊铺满地,“脚踏上去,声音
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受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从触觉上写出落蕊的细、软,从嗅觉上写出空气的清新,简直令人心旷神怡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 灰土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令人觉得北平人的细腻,但又清闲;在不知不觉之中保持了一份心灵的宁静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跟南方的蝉的烦躁的叫声相比,那些“衰弱”更令人有一种秋将冬至的感觉,更觉生命的可贵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雨声“息列索落”,使人置身于雨境,下雨后,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说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了”字拖得老高 , 老长,让人觉得北平人的悠闲中又不乏热情好客,显示出北方人冬之将至时一种特有的慵懒,颇具地方特色 。
还的北方的果实,那可也是被作者描述得别具一番风情 。对于故都的秋,作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人零头” 。可见 , 北平的秋,真的令人流连忘返 。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将北平的秋展现得似乎真实但又充满梦幻色彩 , 似乎很近但又很远 。表达了作者对平静、清幽、充满鸟语花香的生活的向往 。读者从这里 , 感受了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北国之秋 。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赏析?赏析: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 。《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
《故都的秋》 , 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 , 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 。文章采用“横式结构” , 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
“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语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声音、色彩、气味等)生动形象地形容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
首先来看“故都”一词 。在文中,郁达夫是以较为委婉的方式来表现“故都”的 。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
如果不是“故都” , “皇城”怎会有“破屋”“破壁腰”,这分明暗示了历史的变迁,正是这一“破”字给作者郁达夫带来了“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些还算较为显豁的,更为隐蔽的还表现在作者的“逸笔”之中 。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佳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而作者在这“破壁腰”看到的就是这“蓝色”的牵牛花 , 这是当年“皇城”的遗落,即使做了“故都” , 依然不改“皇城”的气派 。
再看“秋” 。“早晨起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是“清” 。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静”,“以声写静”;“故都”的人“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 更是人的“清、静” , 没有了过去的忙碌,一到秋天,只好这样“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郁达夫的情感就是在这些看似“毫无深意”“琐言碎语”中体现了出来 。 
出处:出自近代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

故都的秋赏析_故都的秋的赏析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 , 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 。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 。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 。1932年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2月5日将哈尔滨攻占 。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 。
2月23日,日军调集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 , 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 。1935年1月18日,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 。
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 。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 , 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
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 。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这些 , 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都的秋《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指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 。具体分为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 , 悲秋之感却同 。
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 , 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 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 , 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全文及解析作品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 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不逢北国之秋 , 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 , 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 , 向院子一坐 ,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 , 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故都的秋赏析_故都的秋的赏析】北方人念阵字 , 总老像是层字 , 平平仄仄起来 , 这念错的歧韵 , 倒来得正好 。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 ,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 , 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 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 , 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 , 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 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 ,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 , 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 , 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 , 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 , 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 , 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
解析
1、摹绘写情
《故都的秋》 , 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 。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 , 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
2、对比托情
文章就是通过对比,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这种对比烘托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更深情感的一种手段 。作者为了把这种情感烘托、铺垫得更为深沉 , 在首尾两处进行照应,这一反复 , 情感表达就更为浓烈 。
3、设誓显情
所谓“设誓”,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为了表达这种对“故都的秋”喜爱的强烈情感 , 在结尾处就采用了这一方法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一设誓,采用假言推理作为逻辑背景,以这种不可能的方式偏离现实,表达了作者喜爱“故都之秋”的浓烈情感 。
故都的秋赏析_故都的秋的赏析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 , 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 , 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
参考资料:故都的秋 百度百科<<故都的秋>>第三段赏析《故都的秋》第三段赏析:
第三段到第十一段分层次来描写北国之秋的独特景物 。
第三段是总括,描绘了一幅对着牵牛花品茶,聆听驯鸽的飞声 , 观赏一丝丝的日光和高远的天色的画面 。北国秋天的清静、淡泊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和上文江南的秋形成了对比,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北方的秋的喜爱的情感 。
描绘北国之秋具体的意象:槐树、蝉声、秋雨、果树 , 这些只属于秋的意象顿时在读者心中勾勒出北国秋天的画面 。槐树的落蕊铺了满地,扫过之后留下淡淡的细纹,细腻、清闲,却有一丝落寞 。
秋蝉衰弱的鸣声伴着息列索落的秋雨,太阳重新露出脸来,着着青布单衣叼着烟管的人们在雨后斜桥影中交谈 。果树结了一颗颗果子 , 果实在树叶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
这些都是北方的秋独有的景物 。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来体现,足以看出他情感的浓郁与深厚 。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
故都的秋赏析_故都的秋的赏析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 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
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 。全文1600多字 , 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化了 , 本文堪称佳作 。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 , 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 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第三段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是一篇写秋的文章 。不过,他写秋天却写得质朴真挚,读来意境深远,令人唇齿留香 。该文写成于一九三四年八月郁达夫移居杭州期间,这一时期,他寄情山水,问田求舍 , 体验生命,其散文艺术亦臻完美,既承接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独特韵味,又充溢着江南才子的灵秀之气 。文笔清澈 , 真切灵活,隽永古朴,极富神韵 。《故都的秋》开篇就以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作对比 。先描写江南秋景的特点 ,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然后由景及人,表达自己于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饱”、“不透”、“不到十足”的叙写,充分表现了作者不喜欢江南之秋的情绪 。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强,“秋并不是名花 , 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 , 是不合适的” 。由此,作者烘托的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就特别地引人注目 , 引人去探寻感知了 。
故都的秋的赏析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 。《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
《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 。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
《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 还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 。在本文中,作者一整段文字来写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厚爱,认为秋在这些人的诗文中“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 幽远,严厉 , 萧索的感触来” 。
采用旁逸衬情的方法,不仅为作品情感的抒发垫上了一层台阶,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为读者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了解,“增加了语言的情趣” 。
故都的秋赏析_故都的秋的赏析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 , 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 , 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 。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 。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 。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 , 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