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老#启功论书诗45,孙过庭《书谱》,看惯了石刻反而不相信墨迹本真迹

启功论书绝句45:
书谱流传真迹在,参差摹刻百疑生。
针膏起废吾何有,曾拨浮云见月明。
启老#启功论书诗45,孙过庭《书谱》,看惯了石刻反而不相信墨迹本真迹
文章插图

这首诗启功先生在说孙过庭《书谱》的墨迹本,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怀疑是假的,因为之前从来没有过孙过庭的墨迹作品,看到的都是刻版。启功先生曾经对《书谱》进行了认真的考证,撰文批驳了一些错误见解,恢复了他的本来面目。
启老#启功论书诗45,孙过庭《书谱》,看惯了石刻反而不相信墨迹本真迹
文章插图

在这首的自注中,启功先生作了详细的说明:
孙过庭《书谱》墨迹本,前人或疑其未真,余曾撰文考之。昔人少见法书墨迹,又习于版刊阁帖,石刻碑文。观其点画全白,笔无浓淡,遂有毫锋饱满、中画坚实等种种揣测。《书谱》又但传明人翻刻太清楼本,毫颖全秃,字字柴立。积非成是,遂成吴郡书风之标准。及墨迹复出,笔踪墨沈,轻重可见,而群疑蜂起,莫衷一是矣。
启老#启功论书诗45,孙过庭《书谱》,看惯了石刻反而不相信墨迹本真迹
文章插图

自注中启先生说,之前有人怀疑《书谱》的墨迹本不是真迹,自己曾经撰文考证过。
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过去的人很少能见到墨迹书法,他们学习书法用的都是后来翻刻的刻帖。这种石刻碑文,拓出来的帖子点画都是白的,看不出用墨的浓淡,于是就认为这种点画全白的效果,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于是有了关于中锋用笔的种种揣测。
启老#启功论书诗45,孙过庭《书谱》,看惯了石刻反而不相信墨迹本真迹
文章插图

【 启老#启功论书诗45,孙过庭《书谱》,看惯了石刻反而不相信墨迹本真迹】《书谱》曾经出现过宋人的太清楼本中,现在有传明人翻刻的太清楼本,此本刻帖上的书法,看不出毛笔的锋颖,字字独立缺少笔势的呼应。而正是因为错误的东西太多,这反而成了大家心目中孙过庭书法的标准。
所以,后来《书谱》墨迹本问世,毛笔用笔的书写痕迹,来龙去脉,墨迹更迭,轻重可见,结果反而引起了各种质疑的声音,莫衷一是。
在自注中,启功先生详细介绍了当时的这种情况:
疑者以为宋元人临者有之,以为明清人自停云馆帖摹出者有之,其故无他,点画不与枣版上草书相似耳。最可异者,真本太清楼刻残帙出,观者固信其真矣,字字校之,与墨迹悉符,而疑墨迹者依然如故焉。余初犹诧疑者校对之疏,继悟点画中之浓淡,刻本无而墨迹有,故疑者终不释然耳。呜呼!脏腑洞察,已属常科,而枣石膏肓,犹同玉律,积习成锢,可不畏哉!
当时的怀疑论者,有的人认为是宋代或者元代的人临摹的,有的人认为是明代或者清代的人临的,临摹的版本是《停云阁帖》。
启老#启功论书诗45,孙过庭《书谱》,看惯了石刻反而不相信墨迹本真迹
文章插图

为何会有这样的声音呢?启老认为,这些怀疑论者的根据就是《书谱》墨迹书法,与刻版《书谱》上的书法不一样。
甚至更有怀疑论者,后来真本《太清楼刻帖》残本问世,怀疑论者拿此刻帖与《书谱》墨迹本相比较,一个字一个字认真校对,结果与墨迹书法完全一样,但是怀疑论者还是怀疑这不是真迹。
启老#启功论书诗45,孙过庭《书谱》,看惯了石刻反而不相信墨迹本真迹
文章插图

启老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这是因为那些怀疑论者校对时候疏忽造成的结果。后来,启老想明白了,原来墨迹书法有笔墨的浓淡,而刻本没有,因此造成怀疑论者始终不能释然。
启老想明白这些之后,深深感叹说,时代在进步,人的五脏六腑都能观察地仔仔细细,这都是小儿科了。而这些怀疑论者仍旧抱守过去的成见,积习难改,这种现象也是蛮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