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璐|浙里·悦读|阅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从稻读公社的几段小事讲起( 二 )


稻读公社的雏形就始于这个群 。 一张饭桌能容下几个人?可见草创阶段的稻读公社只是微弱的火苗 。
“从圈子开始 , 荐书、读书、评书……打卡、赶读、催稿成了圈子的常态”, 接着 , “开公号 , 成立社团 , 拓展线下业务……稻读逐渐进入大家的视线 。 ”
陈迪说 , 稻读公社就是这样 , 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娱自乐 , 走进了公共空间 。
“人有时候玩高了 , 就容易没了边际 , 就如自娱自乐突然一下被拉上了‘战场’ , 心里尽管七上八下 , 但临阵撤退总是不太好 , 只好互相吹牛鼓劲:我们都是最强的 , 人能干的 , 我们都可以 。 ”
就这样 , 稻读公社专注于“逼”人读书这件事 , 一逼就是五年 , 还真逼出了成效 , 2016年慈溪市人均读书为4.1本 , 到2019年人均读书4.6本 , 其中有稻读公社的参与 。
稻读公社5岁了 , 陈迪却说:“老一辈陈某某们要开始渐渐‘远离’稻读了!”
这样的一句话 , 稻读公社的拥趸听了是要被吓一跳的 。
不过 , 陈迪这样解释:“说‘远离’ , 是因为稻读不应该固守陈规 , 老人守摊……说‘远离’ , 是我们想从中心走到边缘 , 继续做稻读的支持者、鼓励者 。 ”
五年 , 瓶颈难免 , 陈迪其实是在思考突破的途径在哪里 , 这也正是稻读公社五周年庆祝活动的主题:“惟时以破” 。 如孙会长所说——“破”是坚持、是创新、是突破、是求变 , 这也是稻读永远的精神 。
汪姐与汪叔
汪姐与汪叔其实是一个人 , 有时她还被叫作老汪 , 更多的时候 , 她被叫做“赵Q”——这是她的微信昵称 。
赵Q与我是微信好友 , 但前两天从稻读公社志愿者的讲述中 , 我也才知道赵Q就是汪姐 。
1996年出生的周天璐是一位乡镇宣传委员 。 2018年 , 刚从警校毕业的他 , 在师傅冯罗鑫的邀请下 , 成为稻读公社的会员 , 他加入的是文学社 。 这里解释一句:稻读的会员 , 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加入各类社群 , 比如文学、社科、绘本 , 等等 。
与文学社群的汪姐也就是赵Q互加微信后 , 周天璐没多想 , 想当然地左一个汪叔右一个汪叔叫了起来 , 汪姐“享受”了好久叔的待遇 , 并未指出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位叔 。 但她在群里可没有这么“宽容” , 严厉督促群友荐书 , 读书 , 提交阅读笔记——群规写得明明白白 , 不交作业的群友会被踢出群 。
慈溪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杨科俊也提到了老汪的“敬业催卡符”:“周末基本上是从天亮催到天黑 , 不把大家催到全部交作业 , 誓不罢休 。 ”
“认识”稻读公社之后 , 我也加入了荐书群和文学群 。 本以为以观察者的身份入群 , 汪姐会手下留情 , 但还是因未完成荐书任务 , 很快被果断踢出荐书群 。
但在文学群可以潜水 , 倾听名家的线上分享 。 这两年 , 我见识了稻读公社的能量 。
周天璐|浙里·悦读|阅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从稻读公社的几段小事讲起
本文图片

文学群2群里的分享
2020年 ,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 , 各大出版社、读书会的线下活动转为线上进行 。 在我的观察中 , 稻读文学群的分享质量高且数量多 , 有些是稻读自己组织的 , 有些是与出版社或者其他读书会资源共享 。 即使后者 , 仍然需要琐碎的沟通工作 , 稻读公社的志愿者都有自己日常的本职工作 , 就显得尤为难得 。
当我把周天璐那段话发给汪姐 , 并对她说了一句“辛苦啦”的时候 , 她说:“热爱不辛苦 。 ”
一个年轻人与一群年轻人
因为陈某某们 , 因为汪姐 , 也因为无数的杨科俊和周天璐 。 稻读公社有了丰硕的五周年 , 以及可以无数种可以期待的未来;同时 , 参与其中的人也因它而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