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岁月】算盘去无声

■ 黄民锦
一把算盘 , 静静地安于一隅 。 铝合金框 , 牛角珠子 。 它没有旧时算盘的朴拙大气 , 但典雅精致 , 如小家碧玉般 。 经过时光演变 , 它把时间的秘密凝固起来 , 把曾经的鲜活深藏起来 。 漆黑乌亮的算珠 , 似一双双深邃的眼睛 , 期待着与主人的目光对接与凝视 , 期待着唤起主人的回忆——那过往的荣光 。
档位上的个十百千万 , 令我不禁想起汉代的“数字信” 。 司马相如发迹后 , 对妻子感情逐渐冷淡 , 写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短信 。 一代才女卓文君遂以“一别之后 , 二地相悬 。 只道是三四月 , 又谁知五六年 。 七弦琴无心弹 , 八行字无可传 。 九连环从中折断 ,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 百思想 , 千系念 , 万般无奈把郎怨 。 ”这跨越千年历史长河的动人故事 , 拨动我的心弦 , 让我情不自禁抚摸着有别样风韵和风情的算盘 , 视线久久停留在那一枚枚算珠上 , 将往昔岁月里与算盘有关的记忆串联起来 , 如同串起了五彩缤纷的贝壳 。
多年以来 , 多少次梦见远去的算盘 , 梦见算盘化作翩翩惊鸿 , 在天际间、云彩中 , 飘飞而去 。 作为财政老人 , 我对算盘有一种特别温暖而亲切的记忆 , 挥之不去 。 闭上眼睛 , 耳边就回荡起算盘噼噼啪啪的声响 , 心里就想起我与算盘的点点滴滴 , 从算盘里 , 怀想一个时代的灿烂辉煌 , 一段历史的斑斓璀璨 。
我少小离家 , 负笈省城 , 求学财校 。 当时 , 珠算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 如鉴定考试未达到规定等级 , 就不能毕业 。 心灵手巧的女同学 , 天生是打算盘的好手 。 班上有位女生面庞清秀 , 身材高挑 , 长发披肩 , 打算盘功夫一流 , 每次珠算比赛 , 冠军非她莫属 , 人称“女神算子” , 惹得不少男生为之痴狂 。
【算盘|【岁月】算盘去无声】算盘是财会人的元气 。 老财会人手摸算盘 , 便神清气爽 , 听到声响 , 便如灵魂附体般 , 神采飞扬 。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 , 每个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 人手一把算盘 , 上班时 , 算盘声声 , 和着窗外婉转的鸟鸣 , 似在开一场别开生面的交响音乐会 。 每年一度的财政决算汇总 , 一屋子的同仁 , 拨动算珠 , 噼里啪啦响 , 和着翻动报表的沙沙声 , 一派热火朝天的气象 。 这是算盘的狂欢 , 算盘的舞蹈 , 算盘的盛会 。 遇到总表与明细表合计数不对 , 就需要反复核对 , 这就考验当事人的算盘功夫了 。 有时为了核对一组数据 , 寻觅隐在数千万计数据中的某一个数字 , 如同在茫茫沙海寻找一粒沙子 , 只好通宵达旦 , 启动“白加黑”模式 。 一本本厚厚的报表 , 凝结了许多财政人的心血 。 “每一次年度决算 , 都抵得上数百次珠算定级 。 ”有人如此形容 。 这是老辈财政人的甘苦之言 , 也是他们青春渐逝 , 将毕生精力倾注财政事业的生动写照 , 成为他们不能忘却的共同回忆 。
一物一世界 。 我国是算盘的故乡 , 作为一种历史的惠存 , 它记录了古老文明一段悠久的岁月 。 古时 , 算盘镶在小孩脖子上驱凶避邪的百眼筛上 , 还作为新娘的陪嫁“六证” 。 因为有了算盘 , 便有了账房先生 , 有了账房先生 , 便有了如今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 。 算盘记录了经年岁月 , 算计着时代风云 , 是对数字的打量、抉发、思度与呈现 , 是对过往的算记和认知 。 “填满一生全为数字 , 谁会真正知是何用意;烦恼一生全为数字 , 圆满的掌握问谁可以 。 ”这是《数字人生》中的歌词 , 用来描绘算盘 , 甚为恰当 。
不必谈算盘的来龙去脉 , 不必细数上珠与下珠多与少 , 不需考究算盘是用金银铜铁铝还是用玉竹木象牙水晶大理石制作 , 也不需记住“一上一 , 二上二 , 三下五去二”等耳熟能详的口诀 。 虽说算盘是计算机的童年 , 但孩子长大了 , 终究要独立 , “芳林新叶催陈叶 , 流水前波让后波” 。 于是 , 算盘让位于数字技术 , 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 一度 , 计算器以其准确性部分代替算盘 , 但算盘计算速度仍优于计算器 , 形成了计算器与算盘并驾齐驱的局面 。 上世纪90年代初 , 随着计算机的兴起、信息管理系统的日益成熟 , 算盘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 尔后 , 骤然沉寂 ,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 , 还是在财经院校教材里 , 踪影消失 , 近于绝迹 , 即将或几近成为收藏家的心爱之物 。 当今孩童 , 除了学习珠心算技术 , 尚知晓算盘、会用算盘外 , 年青的“财子”们 , 大多不知算盘之巧、之妙 。 人们也只能在财税博物馆里见其容、睹其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