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帖&美院教授王冬龄“乱书”,被老外推崇,国人却直呼看不懂


自叙帖&美院教授王冬龄“乱书”,被老外推崇,国人却直呼看不懂
文章插图
2007年,中国美院南山校区的体育馆里,展出了一幅长三十多米的巨幅狂草作品。“言不逾于五千,义实贯于三教。内则修心养命,外则治国安民,为群言之首,万物之宗……”这幅《老子·五千言》出自于中国美院教授王冬龄之手。这是他在国内举办的第三场个人书法展,远胜于2004年展出的草书作品《庄子·逍遥游》,这幅《老子·五千言》凭借大篇幅刷新了书坛的记录,成为古往今来史上最大的一篇狂草。
草书:看意不看形其实说起草书,我们并不陌生,我们都学过《沁园春·雪》。这部作品就是一幅典型的草书作品。虽然字体汪洋恣肆、跌宕起伏,但是不影响阅读。张扬、肆意的笔触反而有助于我们理解老人家在写下这部作品时的满腔的豪情壮志。进而深深为这幅作品所打动。

自叙帖&美院教授王冬龄“乱书”,被老外推崇,国人却直呼看不懂
文章插图
草书是起源于东晋时期的一种字体,历朝历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一批草书书法家创作了一大批经典作品。与行书、楷书、隶书不同的是,草书笔势狂放不羁,更忠实于艺术性,脱离了实用性。张旭的《肚痛》贴和怀素的《自叙帖》很少有人能看懂,但是自诞生之日至今,依然被视为珍品。有语言学家认为,草书是有韵律的,和人的呼吸、思想一样,只忠实于创作者的情感。他以《自叙帖》为例。他认为,《自叙帖》中怀素以字字勾连回绕,率意颠逸的写法,让人在观赏时,自然而然能感受到书写者的语言节奏和所思所想,思想奔逸时,字字连续,语气贯彻到底。而情绪停滞时,字体间疏得当,让人与书写者一道陷入千回百转的思绪当中。

自叙帖&美院教授王冬龄“乱书”,被老外推崇,国人却直呼看不懂
文章插图
从草书的意义和众多草书书法家的作品来看,我们不妨大胆揣测,草书就不是为了让人看懂而存在的。它是书法家要借字体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也许这就是百年来,以《自叙帖》为首的草书作品广为传世,大受赞誉的原因,但同样是草书,为什么王冬龄的作品就引起诸多非议呢?这也许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乱书”教授深受西方推崇,是发扬还是扭曲?王冬龄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留校任教。1989年在国外求学、讲学多年。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外掀起了一阵狂潮。很多外国人认为,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 自叙帖&美院教授王冬龄“乱书”,被老外推崇,国人却直呼看不懂】
自叙帖&美院教授王冬龄“乱书”,被老外推崇,国人却直呼看不懂
文章插图
自叙帖&美院教授王冬龄“乱书”,被老外推崇,国人却直呼看不懂
文章插图
王冬龄将自我的精神性融入到作品中,又从书法中抽象出来。因此他的作品不能简单地当做一幅字去观赏和评价,而是要通过笔触体味王冬龄想传达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一种情境、一种情怀。他认为,庄子和老子在创作作品时的情怀,在千百年之后,借助王冬龄的一杆笔展现了出来。连贯、狂恣的笔触恰恰体现出作品的真正精髓,形象地表现出了阅读这两部作品时,观赏者内心的情怀激荡。王冬龄自己也直言,他的作品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他自诩,他这是真正的艺术。据他自己讲述,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四年书法后,就开始思考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他认为传统的书法技法,对创作的桎梏过多,不足以表达书写者的心境。

自叙帖&美院教授王冬龄“乱书”,被老外推崇,国人却直呼看不懂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