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种类1、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 。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 。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 , 中心置一大鼓 , 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 , 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 。
【汉族民间舞_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对人体气质塑造的不同作用】
2、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 。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 。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
3、赐鱼舞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 。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 。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 。
这时“原始人”又去夹鱼赐与另外的人 。若双方步调不一致,一场赐鱼舞要很久才能结束,因此 。很多侗寨绝大多数青年男子都会跳这种武术性的舞蹈 。
![汉族民间舞_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对人体气质塑造的不同作用](http://img.ningxialong.com/231025/0Q555M20-0.jpg)
文章插图
4、龙灯舞
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 。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 , 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
5、扇子舞
流行于朝鲜族民间的一种舞蹈 。据说流传已近z千年,最初是单人或双人舞,后演变为群舞 。以扇子为道具,主要动作有“活阳舞”和“西蜜舞”两种 。舞者在节奏舒缓的乐曲的伴奏下 , 潮潮 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呈现出了浓郁的 民族特色 。汉族民间舞的分类有哪些?汉族民间舞常常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如秧歌、花灯、二人转等均是如此;还常常利用各种道具来加强舞蹈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如狮子舞、龙舞、高跷、跑旱船等就是采用精心制作的道具来增强表演效果;此外,汉族民间舞也常常是自娱性与表演性的结合,参加者为数众多 , 如秧歌、腰鼓舞等在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有哪些有龙舞、秧歌、地龙、傩舞、狮子舞等 。
1、龙舞
龙舞 , 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 。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 。
直至现在 , 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 。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 , 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
2006年 ,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 。
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
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3、地龙
地龙舞是清代流传下来 , 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 ;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 , 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 。
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 , 小巧的“苍龙”、“纸龙” 。
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 。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 。
4、傩舞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
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 。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 。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 。
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 。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 。
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 。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 , 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 。
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 。
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 。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
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 。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 。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 。
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
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汉族民间舞_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对人体气质塑造的不同作用](http://img.ningxialong.com/231025/0Q555O01-1.jpg)
文章插图
5、狮子舞
中国《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 。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 。
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 , 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蹈有哪些代表作品?我国的民间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传下来,又一代代把它加以发展 。《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 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 。汉族民间舞蹈中还有《腰鼓舞》、《绸舞》、《剑舞》、《狮子舞》、《龙舞》、《高跷》、《花鼓舞》、《打莲湘》、《采茶灯》、《跑旱船》、《耍灯舞》、《蚌壳舞》等 , 这些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 。
- 汉族的民间故事_汉族有什么民间故事
- 汉字的来源_汉字是怎么起源的?
-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_文字的起源和来历?
- 汉兵已略地_和垓下歌是谁创作的?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
- 汇集的意思_“搜集”和“收集”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 求职面试技巧_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 卸妆越久脸越脏?温和卸妆就要快+净
- 宝宝多大可以穿拉拉裤?拉拉裤和纸尿裤的区别
- 婴儿纸尿片怎么用?纸尿片和纸尿裤的区别
- 求职意向书_求职时,写的自荐信和求职意向书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