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聚居地区: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松辽平原及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农业发达地区,并散居于全国各地 。
风土人情: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 , 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 , 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风俗习惯: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 。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时 , 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
- 汉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九成 。称谓始于汉代,并沿用至今 。汉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 。汉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 在中国各地皆有分布 。
汉族 , 即广义的汉人 ,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 。就史料记载汉族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远古的华夏部落 , 为当代中国主要民族 。
历史发展: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 , 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
沿革: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 。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
汉民族的形成: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国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国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 。蕴涵生育风俗文化 。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 。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 。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 , 内点油灯,逐日添油 。
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 。添丁之家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共饮同欢 。正月十六落灯 。
(二)查日子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 。又称报日子 。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 。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 。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 。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 。如全州县一带 , 双方意见一致后 。
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 , 男方设宴款待 。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 。
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 。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 。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 。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
(三)贺郎歌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 。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 。拜堂、晚宴后 , 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 , 唱贺郎歌 。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 。
亲友唱一首 , 新郎饮一杯酒 。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 。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 。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 。
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 。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
(四)坐红堂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 。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 。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 。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 , 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 。
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 。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 , 姐妹们多方劝慰 。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 。
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 , 为人处世之教 。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 , 欢乐深夜方散 。
(五)讨钥匙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 。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 。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 。
拜堂前 , 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 。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 。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
(六)看屋
中国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 。又名看家门、查家 。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 。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 。
男方设宴款待 。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 。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 。
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 。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
(七)黑房抢亲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 。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 。在下程山区 , 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 。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 。
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 。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 。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 。
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 。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
(十)拜堂彩语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 。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 。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 。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 , 并说彩话贺喜祈福 。
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 , 鸾凤和鸣添福寿 , 夫妻和睦百年长 。”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 。流行于桂东北灌阳一带 。时在农历七月初七 。当地民间传说,是日晚织女将与牛郎相会,白天她梳妆打扮 , 胭脂香粉撒得满天飘香 , 故名 。
届时妇女们取出衣服及箱子暴晒,并用盆装水,水中放几根青草以示百药,置户外晒温,叫做“晒香水” 。据说穿了“香日”晒过的衣服,洗了“香水”可防瘟疫,促健康,并能使夫妻更加融洽恩爱 , 犹如牛郎织女一样 。民间有“七月香 , 晒笼箱”之谚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 , 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
中国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
中国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 , 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中国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 , 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族习俗
汉族有什么民族习俗1、传统礼节,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 。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 。顿拜,即头叩地 , 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 。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 。
2、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但并未绝迹,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摒弃,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礼以示敬重 。同时,打拱作揖的礼节也渐被握手礼、举手礼、注目礼、问好礼以及点头招呼所代替,但并未完全绝迹 。
3、待客习俗 , 汉族很注意做客时衣服容貌整洁和坐立行走姿势端正自然,忌讳蹶足,忌讳掀开下裳,忌讳两腿分开箕踞而坐 。
4、客人入座以后不要变脸色 , 不要侧耳探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懒洋洋的样子,答话不能粗声粗气 。走路不要大摇大摆 , 站立不要跛足欹肩 。这些礼节的客观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谨小慎微,举止端庄,尊敬对方,互相谦让,以诚心待人,保持和谐气氛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1、汉族还注意赴宴作客的规矩 。入席前后,主客兴辞,互相谦让 。坐下之后,主人劝客人吃 , 然后客人才开始吃 。席间不可只顾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汤,咕嘟作响,不要吃得啧啧有声 , 不要专挑食物,据而取之,不要搅和菜汤,不要把咬过的菜放回盘碗里,不要当众剔牙齿等 。
2、汉族俗好客,特别是远客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悦)乎?”表达了这种好客的心理 。汉族喜欢交往 , “礼尚往来” 。汉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让之礼 。凡迎宾,对与主人身份平等的宾客,主人要迎于大门之外,见面拱手相礼 , 称为“揖”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族汉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 。以为熟则顺,生则逆 。
(2)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 。
(3)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 , 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 。
(4)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比如不可以洗澡洗头 , 不可以出门等 。
(5)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 。
(6)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 。
(7)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
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的风土人情_汉族人的习俗】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体现在服饰、饮食、住行等方面 。
1、汉族服饰
文章插图
汉族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等 。春节又称过年 。节前杀猪宰羊 , 准备食品和年货,打扫室内外卫生 。除夕贴春联 , 上坟祭祖 。夜晚合家守岁,吃年夜饭 , 老人给小孩压岁钱 。大年初一家族内给长辈拜年 。初二开始,亲友互相拜年祝福 。
元宵节,有舞龙舞狮,装扮八大光棍、灯官老爷、哑巴拉驴、胖婆娘、踩高跷、小唱等社火节目 。
端阳节时,每家门口插杨柳枝,吃粽子、彩蛋、凉面,喝雄黄酒,小孩身佩各种式样的香包 。许多家庭去野外会餐,名“踏青”或“踩青” 。
中秋节,家家户户用小麦面粉做出有各种图案的月饼或烤制的点心 。晚9至10时,在庭院桌子上摆放月饼、西瓜、鲜果等,谓“献月” 。年轻人在巷道、场院打响鞭 。夜晚还有偷月饼的习俗 。
除此之外,还有“正二十”、“二月二”、“十月一”、“腊八”等节日 。还有祭奠祖先和佛祖的传统,如“天社(春分日)“、“清明”、“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十五”、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等活动 。
汉族有什么风土人情 汉族的风土人情,千奇百怪 , 多姿多彩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文化传承悠久,所以很多风土人情都是起源于汉族的农耕时代 。由于汉族以前是一个封建民族,等级观念很强,所以很多习俗都跟其有关 。汉族在人文上有百行以孝为先 , 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 , 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 , 丰富异常 。习俗包括了姓氏,育俗,祭祀 , 宗教,称呼习俗 , 文化,婚姻 , 丧葬,节日等多种多样的习俗 。
饮茶: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 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 。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此外 , 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
汉族对龙凤的崇拜在民间习俗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由于民间迷信龙能行云布雨,所以龙王庙与土地庙、祖庙一样遍布汉族民间 , 用以祈求龙神调和风雨,使五谷丰收 。大旱季节常举行求龙降雨的仪式 。同时,民间还崇奉龙山,将村前、村口或村后某座山视为龙山,山上草木视为龙鳞,山脉视为龙脉,均为神物 , 严禁砍伐和破坏 。有的农村为了求得五谷丰收,每年正月要行迎龙仪式,此俗至今仍兴 。
汉族没有一个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但远古时期传下来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大自然的崇信,始终影响着汉族的信仰民俗 。由于认为世上存在着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神灵,所以汉族历来信仰神仙 。古代汉族崇拜的神仙众多 。
汉族人的习俗汉族文化: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
饮食习惯: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
婚姻
朝鲜族与汉族的不同点:外表来看,朝鲜族女生的皮肤会比汉族女生好一点点,但是汉族女生的身材大大比朝族女生 棒多了,
人品来看呢,朝鲜族女生 温柔一些,适合做一些 贤惠的好妻子,老公会很幸福, 汉族女生的性格 比较开朗,能说能笑,爽爽快快
-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_汉族过年的风俗作文300字
- 汉族的风俗习惯_汉族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 汉族的民间故事_汉族有什么民间故事
- 汉族民间舞_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对人体气质塑造的不同作用
- 汉字谐音笑话_有关汉字谐音的笑话
- 汉字谐音的笑话_汉字的谐音笑话故事! 汉字的谐音笑话故事!
- 汉字的魅力_祖国汉字的魅力的资料
- 汉字的起源_简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 汉字的由来_关于中国汉字的起源、资料
- 汉字的特点_《汉字与中国心》汉字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