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有什么讲究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
清明扫墓通常程序: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 , 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 。
清明除了扫墓,还有很多活动,例如蹴鞠、放风筝、荡秋千、踏青、植树、斗鸡等等 。
祭祖的禁忌:
1.不穿红衣服、色彩艳丽衣服,素装体现庄重 。
2.忌开玩笑、污言秽语,嘻笑怒骂,忌说负面不文明的话 。
3.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 。
4.不能跑到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 , 会被视之为亵渎 , 遇到不好的气?。潜闳堑揭簧砺榉郴丶?。
5.怀孕女人不参加 。
6.生理期间女人不参加 。
7.祭祀当天禁止买东西带回家,切忌购买鲜花、衣服、鞋子等带回家 。
8.运气低的,可以找一块红绸子绑在小腿脚腕部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清明节祭祖需准备的东西:
1.鞭炮
进入墓地,要先点燃炮,炮不能离墓地太近,更不能在坟头上放,要和墓地有一定距离 。
2.香
香 , 好比电波信号,你香一点燃祖先就收到了 , 知道他的子孙来祭祀了 。
3.蜡烛
蜡烛代表灯,照亮子孙的光明大道,不至于让子孙后代走偏道 。香、蜡烛是清明祭祀必备的、重要的物品 。
4.鞭炮
进入墓地,要先点燃炮,炮不能离墓地太近,更不能在坟头上放,要离墓地一些距离 。
5.黄裱纸
黄裱纸,宜少不宜多 。烧纸不要过于急,急不好,要四张四张烧,切记不要用棍乱挑,容易破碎 。动作一定要缓慢,端庄,如理如法,因为你是在续香火,务必要焚烧干净 。
6.水果
水果代表结果,坟地可以管我们三至五代,带五种水果即可 。
7.糕点
糕点 , 代表五谷,糕点可视具体情形而定 。
8.酒
酒是五谷的精华,祭天,祭地,祭祖都要用酒,所以要向祖先奠酒,倒三下即可 。
9.鲜花
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清明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 , 白色菊花尤其对景 。
参考资料:
人民网--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需要注意什么?
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清明一指节气 , 一指节日 。作为节气的清明 , 春暖花开 , 绿草如茵 , 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春光明媚,生机勃勃 , 正是种瓜种豆、植树造林的好季节 。《岁时百问》中解释清明:“万物竞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 。"
文章插图
生不忘恩,死不忘本 。我们的民族也是感恩的民族 。清明上坟祭祖,缅怀逝去的亲人 , 追思祖上先人的丰功伟绩,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体现 。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扫墓民俗二三事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还有哪些习俗扫墓祭祖
【清明节祭祖_为什么要选择在清明节登高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 , 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
文章插图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 , 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 , 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清明节祭祖民俗是不是封建活动?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 人们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悼念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
清明节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 , 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 , 也归入了“五礼”中 , 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
为什么要在清明祭祖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 , 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 , 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
清明祭祖扫墓 , 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 。“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 。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 。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 。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
清明节祭祖扫墓时,除了将带来的香烛冥镪、鲜花果品、纸钱、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 。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冥镪,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礼毕 , 可以聚餐饮酒,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
清明节祭祖扫墓时,历年来清明期间祭奠活动中发生的火灾时有发生,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近年,清明节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后,群众入林扫墓、上坟烧纸钱、燃放爆竹等活动大幅度增加 , 因此清明期间的消防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
清明节祭祖什么时候最佳?说到清明节扫墓的时间,有人说“早清明,晚十一”,也有说,“前七后八”,还有人说,清明节的前一天不上坟 。
有些地方在清明当天上坟,因为清明这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来给父母上坟 。她兄弟就要招待她 。“早清明,晚十一”的意思是,清明上坟在12点以前,上了坟才回来吃饭;十一上坟在吃了中午饭后 。也有人说,清明上坟,一般都在清明之前,或者在清明当天烧纸 。传说那时烧纸一百顶二百 。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 清明这天阴曹地府收鬼,到夏历十月一才给鬼放假 。因此清明后上坟,或十月一前上坟,故者的鬼魂还没有放假,无法出来收给它烧的纸钱 。所以,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应该在清明节之前,而不应该在清明节之后 。
为什么要选择在清明节登高祭祖?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 , 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 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 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 , 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 , 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 , 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 ,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 , 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 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 , 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 , 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 , 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 , 只吃寒食 。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 ,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 , 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 , 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 ,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 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 , 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 , 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 , 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 , 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 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 清明节禁忌_清明节上坟有什么禁忌?
- 清明节祭祀_清明传统祭祀方式
-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_清明节,学校组织五年级同学前往烈士陵园祭扫烈士...
- 清明节祭奠_为什么清明节要祭奠先烈
- 清明节祝福语_清明节的祝福语诗句
- 清明节祝福短信_清明节的祝福语诗句
- 清明节祝福_用英语写清明祝福语
- 清明节短信_通知家庭成员清明节扫墓怎么写为好
- 清明节的谚语_有关清明节的诗、词、句、谚语。
- 清明节的诗词_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和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