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_《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要自己的

求灿烂千阳读后感****有一阵子的书,最近刚看完,拿起手中的黑圆笔 , 慢慢用自己熟悉不过的笔迹聊聊读后感,比起《追风筝的人》电影比较一般 建议还是看书吧 , 文笔很细腻 , 看完就觉得自我救赎了才能真正的迈向生活 。这部《灿烂千阳》更加细腻,很多经典句段,慢慢品读,可以感动你的很多而文字的细腻更能传递心灵的那份感动.........
“为你,千千万万遍”为《追风筝的人》经典其一,也是我最难忘的 。
“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 。”为《灿烂千阳》经典,喜欢!
一千个太阳或者也无法照亮苦难深重的土地 , 但是 , 让更多的人了解苦难,直面残忍,明天才会更加有希望 。
“这个季节的第一场雪怎能如此迷人呢?是因为它让人有机会看到一些依然洁白无瑕、未受糟蹋的东西吗?抑或是它让人在积雪被践踏、变黑之前,能够感受到新季节稍纵即逝的优雅,感受到一个全新的开始?”当雪开始下的时候,这段文字就这样毫无征兆地浮现出脑海 。
怎能如此迷人呢?我无法体会在过去的日子里曾有一个同样阴郁的冬天 , 玛丽雅姆看着纷飞的雪花时的感受,她的苦难如此巨大,我除了屏息而过,没有丝毫办法 。世界在《灿烂千阳》里,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如此临近又如此遥远 。还记得汶川大地震(5.12两周年) , 刚过去的青海大地震(4.14),最近的南方暴雨灾害,在各大媒体平台的画面中很狼狈的 , 残破的的样子,生命出现奇迹,可是此外的无数个电视画面前的灵魂 , 能有几个人听到了那些深深的哭泣呢?那么深切的苦难,就发生在伟大民族的中国,人类在命运面前如同蝼蚁,没有选择,没有机会,没有尽头 。玛丽雅姆的妈妈娜娜说:“世界上每一片雪花都是人世间某一个悲哀的女人叹出的一口气” 。在这个寂寞的夏夜,多少叹息无声地飘落在寂寥的天地间,无人耳闻 。这种悲哀无关乎坚强,它是在无可操控的命运面前的无可操控的悲哀 。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能照亮这片苦难的土地?能温暖这些冰冷彻骨的心?
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都逐渐走出了那些深切的苦难之后,这些被我们遗忘或者根本就不熟知的无法想象的苦难的时空,只能让我们记住两个字——感恩
关于不可宽怒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哎是真的吗?我不知道 , 我只知道我的耳畔萦绕着安果曼的诗句: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我可以操出失去欣喜地鸣一段诗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立柳树,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 。
下一本《麦田的守望者》现在在手里头,我好想看周国平的妞妞 。
有意思的事儿:
苏青的《结婚十年》, 苏青是和张爱玲同时代的
女生的话太小还是不要看了,容易成剩女 。不要以为被骗很可怜,其实被骗不走更可怜 。哎.
听说读泰戈尔诗选还能泡妞? 泡文艺女青年咯 呵呵 现在很少有女生吃这套咯!是不是个女生都吃这一套哈,就看选择抖出来的时机对不对 。嘿嘿 。
除了我自己上课所需读专业书外 , 一周选自己读喜欢这类一本书,以作为《偷书贼》身份,放在床头慢慢啃,趁自己还《活着》慢慢读这类书,也是充实自己生活 。很少重看一本书,除了这个《海子的诗》,放在手机里头存着,反复的读,会情不自禁读出声来,特别是在气场弱的时候;前不久我看了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完失眠很厉害 , 上课经常瞌睡 。我给朋友一个意见“夜晚不宜多看书” , 从大一开始到现在我宿舍人几乎很喜欢看小说 , 特别在夜晚啃书 , 现在还大有人在 。
我读一些自己的喜欢书籍,没时间,因没写读后感 。显然好久没写读后感 。
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学,500字摘抄用两天的时间 , 看完了《灿烂千阳》 。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 。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 。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 。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 。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 , 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 ,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 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 , 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 , 政权更迭 , 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 。。。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 。”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 , 我更同情玛丽雅姆 。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 。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 。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 。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 。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 , 没有幸福,没有未来 。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 。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 , 幻想着幸福 。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 。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 , 可玛丽雅姆的一生 , 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 。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 , 我很难理解 。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 , 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 。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 。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 , 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 , 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 , 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 , 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 。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 , 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 。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 。以母亲的身份 。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
关于书的感想,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但我更愿意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作结:2005年一个阴冷的11月,25岁的阿富汗女诗人娜迪娅?安朱曼出版了个人首部诗集《暗花》,她的成功惹来夫家上下一片恼怒,他们认为女人出版有关爱与美的诗集只能给他们带来耻辱,娜迪娅的丈夫对她进行殴打,并砍了她的头,导致血液大量喷溅而出,惨死在赫拉特的家中 。
看完,你能说《灿烂千阳》只是一个故事吗?
小说最后 , 莱拉和塔里克舍弃了巴基斯坦稳定安逸的生活 , 毅然选择了回到战后的祖国,回到破烂的喀布尔 ,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大团圆式的理想主义,更是一种憧憬吧 。因为我知道安朱曼写过这样的诗句:
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
我可以探出头去,欣喜地唱一段诗
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之柳树
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
灿烂千阳读后感1200单词《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
去年寒假在家读完了《追风筝的人》,现在读完了《灿烂千阳》,感觉两个故事都令人震撼 , 让人深思 。我想,没有什么能比战争更加给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战争的胜利远远比不上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 。或许我们会在各种电影的感染下,对英雄充满敬佩和向往,但是 , 真正面临和经历过战争的人相比,电影描述的任不够真实 。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又是何等的深重啊 。没有食物,疾病蔓延,残疾,死亡,冷酷 , 凶暴 , 阴险……随战争一起滋长 。能避免战乱 , 实属不容易 。人的贪婪和野心无时无刻不不助燃着战火 。战争中受苦的人,他们能活下来 , 是万分艰难的 。和平只有经历战争的人再懂得其珍贵 。
在读《灿烂千阳》过程中,深刻地意识到人性在灾难面前则会尽显,求生的本能会使人们干出疯狂的事来 。世界越来越动荡,大国强国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国人民的生命上 。放眼望去,由战争,可以进一步深挖人性 , 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的共存 。弱肉强食的同时又存在帮助弱者的力量 。没有这力量,人类与野兽的距离也就不明显了 。这力量的根源,是一种爱,我们可以谓之“博爱” 。
我们可以自己问问自己,是否具有博爱之心 。看完这两本书,我先想到战争 , 随后又考虑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 从灾难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将人的本性在两本书中一一展现 。思考人性 , 又进一步想到了人类的前进道路 。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类自我毁灭的方法,因为 , 不论多么文明的国家,都会有从盛转衰 。人类的盛衰在于自己的认识 。这是取决于人类整体而不是少数智慧者 。因此 , 我很想知道人类本身与战争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与自己今后所面对的毁灭之间的关系 。人类自身具有毁灭自我的性质,就是说,人类的毁灭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作为关系密切 。但是 , 人类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特性,人类能反?。?会改正,能学习,能吸取教训,能有智慧的思考 。我相信,人的好品质与恶性是有一样强大的力量,能让人存活下去 。因为人类仍然有好的本性 , 能让其获得不可小视的力量,从而生存下去 。或许 , 人类会毁灭,但不会消失 。人的恶劣行径的确与日俱增 , 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 。我想,要思考出这些东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
我是很愿意去思考 , 想弄明白宇宙,人 , 生物,以及世间的种种奥妙 。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这的确是事实,但我觉得,努力去试试,肯定会有点进展的 。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许能改变人的思想 , 起到好的引导,这也是有可能的 。书籍还是很好的,这个时代 , 书籍所起的作用,没有减少,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现,让人们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增强和提高 。我们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 。越多的交流 , 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进步,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结晶 。批评和包容,使我们更应该学习的品质 。而现在,批评似乎多于包容,这需要平衡 。和谐 , 是共存知道,但绝不是解决人类自身问题的良方,和谐能解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问题,缓和人与人的矛盾 , 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们的确需要先做到和谐,这是必须做的 。
《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昼夜地在我们身边流淌,或幸福地包裹着我们,或欢欣地在我们身旁腾跃,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视着你 。许多人视若无睹,因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价和唾手可得 。然而,对于在过去30年的岁月里经霜沥雨的阿富汗妇女而言 , 光明是奢侈的,它永远在“屋顶之上”,在“墙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梦中,远在天边地于现实里 。这样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摧残着她们的心灵,她们怀疑、愤怒、委屈、恐惧、自卑,她们逆来顺受、心存希望、孤注一掷……
胡赛尼在《灿烂千阳》里展示了阿富汗30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极其动人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史,不如说是一个国家女性的心灵发展史 。
其中之一是私生女玛丽雅姆,有钱的父亲与其女佣所生下的孩子 。私生女,这就是她一出生就被贴上的标签,是走在大街上会被扔石头的那种小孩 。十五岁的生日愿望仅仅是想去父亲的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 。而这个愿望让她失去了一切 。父亲没有如约来接她,她违背母亲的意愿下山去寻父亲,而他不肯见她,她在外面等了一夜 , 被送回家的时候发现了已自杀身亡的母亲 。随后几天内被父亲的其他妻子迅速嫁掉 。嫁给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 。十五岁的纯真少女,眨眼间,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母亲,失去了童年,失去了一生 。初嫁之时,玛丽雅姆还算幸福,至少她是这样认为的,至少偶尔还能得到丈夫的温情,但是连续七次流产之后他所能面对的只有丈夫那不知何时会降落在她头上的恐怖暴力 。
而莱拉,则是小说的另一个女主人公 。她有一个相对幸福的家庭 , 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 。那是邻居塔里克 。他可以挥舞着自己的一条假腿像骑士一样为自己的公主莱拉去作战 。在战争中塔里克全家逃亡,临行前塔里克和莱拉偷尝禁果,他请求她嫁给他并和他一起走 。但她拒绝了,她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她不能自私地逃跑,尽管她很想那么做 。
战火越烧越旺,莱拉父母也准备举家搬迁 。就在搬运行李的时候,一枚火箭弹瞬间就让她父母双亡无家可归了 。重伤中玛丽雅姆和拉希德救了她 。拉希德垂涎她的美貌并无耻地买通了别人来告诉她塔里克已死的假消息,而她在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之后别无选择必须嫁给拉希德,那是塔里克的一部分 。
就这样,两个不幸的女人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从一开始的水火不容,到后来的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到最后玛丽雅姆为了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而自己遭到塔利班的枪毙 。
读完小说,真不敢想象在今天的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角落 , 没有生活在那里,真是我们的幸运,当满大街的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时候,阿富汗妇女出门还要穿着布卡(布卡由一件完整的外套组成,它在背后拖到地面,前面的长度到臀部或上面一点,眼睛的地方有一张网纱或格子,是一种盖住全身的面纱);我们随时可以出门 , 而阿富汗女人出门必须要男人陪伴,否则要被惩罚;我们自由恋爱,而阿富汗女孩十五六岁就会被嫁给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而且,她可能是他的第二个,第三个 , 甚至第四个老婆 。我们在家可以当家作主 , 而阿富汗妇女在家承担所有家务,还要随时接受抡过来的拳头 。这就是阿富汗 , 一个女性在其中苦苦挣扎的封闭民族,一个饱经战争之苦不能给人安全感的民族 。平常,你可能会对现实产生种种不满,但是读完《灿烂千阳》,你就会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
《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 。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 。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00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可以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内心救赎 。《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应该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写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剧,两个女人的悲剧,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悲剧 。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 , 它是和平的 。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悲剧 , 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 , 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 。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 。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悲剧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 。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 , 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己 。
莱拉这个角色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应该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 。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不过是个悲剧,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 。不过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 。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 , 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可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 。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该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己视野狭窄了 。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 独立的经济能力,有一个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梦想的爱人 , 一个完整的家庭 。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 。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
求《灿烂千阳》或者《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灿烂千阳读后感_《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要自己的】给所有心存内疚的人——读《追风筝的人》
《Childhood Memory》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我的脑海中立即出现了这几个字:追风筝的人 。仿佛这本书就是这首歌的歌词 。搭配着音乐中缓缓的忧郁流淌出一段令人心疼的往事 。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 , 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
小说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一句话,为你 , 千千万万遍!当一个人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时候 , 你是不是也曾经深深的伤害了他 。从出生就一直守护着阿米尔的哈桑,在12岁的时候被阿米尔用一个谎言赶走,在离开的时候却依然在保护他 。是阿米尔太冷漠 , 太无情吧?若真是如此反而不至于此吧 。
“哦 , 你们碍着我了 。”阿塞夫说 。看到他从裤兜里掏出那个东西,我的心开始下沉 。当然,他掏出来的是那黄铜色的不锈钢拳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你们严重地碍着我 。实际上,你比这个哈扎拉小子更加碍着我 。你怎么可以跟他说话,跟他玩耍,让他碰你?”他的声音充满了嫌恶 。瓦里和卡莫点头以示同意,随声附和 。阿塞夫双眉一皱 , 摇摇头 。他再次说话的时候,声音显得跟他的表情一样困惑 。“你怎么可以当他是‘朋友’?”
可是他并非我的朋友!我几乎冲口说出 。我真的想过这个问题吗?当然没有,我没有想过 。我对哈桑很好,就像对待朋友,甚至还要更好,像是兄弟 。但如果这样的话 , 那么何以每逢爸爸的朋友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拜访,我玩游戏的时候从来没喊上哈桑?为什么我只有在身边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耍?
这就是孩子吧 , 无论什么总是先想到自己 , 却又在别人稍加提醒之后开始思考,然而这就是成长,从每一次伤害别人之后的自责开始 。但这种自责却往往一闪而过,直到终于有一次,所有能够为自己辩解的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 。
我仍有最后的机会可以作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 。我可以冲进小巷 , 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 。或者我可以跑开 。
结果,我跑开了 。
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 。我害怕阿塞夫 , 害怕他折磨我 。我害怕受到伤害 。我转身离开小巷、离开哈桑的时候 , 心里这样对自己说 。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 。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抑止,答案就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然而 , 做决定的机会不会一直都在,错过了就无法挽回 。
哈桑伸手用衣袖擦擦脸,抹去眼泪和鼻涕 。我等待他开口,但我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在消逝的天光中 。我很感谢夜幕降临,遮住了哈桑的脸 , 也掩盖了我的面庞 。我很高兴我不用看着他的眼睛 。他知道我知道吗?如果他知道 , 我能从他眼里看到什么呢?埋怨?耻辱?或者 , 愿真主制止 , 我最怕看到的:真诚的奉献 。所有这些里,那是我最不愿看到的 。
赢得了风筝比赛,得到了哈桑替他追到的最后一只风筝,可是哈桑为了这只风筝所承受的伤害却让他从此无法真正开心地笑 。当自己的自私遇上了别人的奉献,每一个内心柔软的人都会心痛,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人都选择了逃避 。在无法改变自己的自私时希望对方也是有所图,希望对方惩罚自己,然后自己才能心安 。
我们从树上摘了十来个石榴 。我打开带来那本故事书,翻到第一页,然后又把书放下 。我站起身来,捡起一个熟透了的跌落在地面的石榴 。
“要是我拿这个打你,你会怎么做啊?”我说,石榴在手里抛上抛下 。
哈桑的笑容枯萎了 。他看起来比我记得的要大,不 , 不是大,是老 。怎么会这样呢?皱纹爬上他那张饱经风吹日晒的脸,爬过他的眼角,他的唇边 。也许那些皱纹 , 正是我亲手拿刀刻出来的 。
“你会怎么做呢?”我重复 。
他脸无血色 。我答应要念给他听的那本故事书在他脚下,书页被微风吹得劈啪响 。我朝他扔了个石榴,打中他的胸膛,爆裂出红色的果肉 。哈桑又惊又痛,放声大哭 。
“还手啊!”我咆哮着 。哈桑看看胸前的污渍,又看看我 。
“起来!打我!”我说 。哈桑站起来了,但他只是站在那儿 , 露出茫然失措的表情 , 好比一个男人,刚才还在海滩愉快地散步,此刻却被浪花卷到大洋中间 。
我又扔出一个石榴,这次打在他的肩膀上,果汁染上他的脸 。“还手!”我大喊,“还手,你这个该死的家伙!”我希望他还击 。我希望他满足我的愿望,好好惩罚我,这样我晚上就能睡着了 。也许到时事情就会回到我们以前那个样子 。但哈桑纹丝不动 , 任由我一次又一次扔他 。“你是个懦夫!”我说,“你什么都不是,只是个该死的懦夫!”
我不知道自己击中他多少次 。我所知道的是,当我终于停下来 , 筋疲力?。跤?,哈桑浑身血红 , 仿佛被一队士兵射击过那样 。我双足跪倒 , 疲累不堪,垂头丧气 。
然后哈桑捡起一个石榴 。他朝我走来,将它掰开,在额头上磨碎 。“那么,”他哽咽着,红色的石榴汁如同鲜血一样从他脸上滴下来 。“你满意了吧?你觉得好受了吗?”他转过身,朝山下走去 。
我任由泪水决堤,跪在地上 , 身体前后摇晃 。“我该拿你怎么办,哈桑?我该拿你怎么办?”
怎么办?无法面对就只能转身吧,可是我不能离开 , 那么希望这是对你的最后一次伤害 。可是难道你就那么喜欢折磨我吗,在离开的时候却让我更加无法原谅自己 。
我身体紧缩,好似被人扇了个耳光 。我的心一沉 , 真话差点脱口而出 。我随即明白:这是哈桑最后一次为我牺牲 。如果他说“不是”,爸爸肯定相信,因为我们都知道哈桑从来不骗人 。若爸爸相信他,那么矛头就转向我了,我不得不辩解,我的真面目终究会被看穿,爸爸将永远永远不会原谅我 。这让我明白了另外的事情:哈桑知道 。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 。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 。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 。我不配他作出的牺牲,我是撒谎蛋,我是骗子,我是小偷 。我几乎就要说出来,若非心里隐隐有高兴的念头 。高兴是因为这一切很快就要终结了,爸爸会赶走他们,也许会有些痛苦,但生活会继续 。那是我所想要的,要继续生活,要遗忘,要将过去一笔勾销 , 从头来过 。我想要能重新呼吸 。
也许时间是一种解药 , 失去所有消息后,开始忙自己的生活,记忆开始沉淀,走过一段黑暗的旅程,当阳光照在脸上的时候,所有的阴影,也都只是在身后而已 。可是时间,其实只是镇痛剂,在你以为一切都已经过去的时候,心痛渐渐爬上来,再一次发作竟然比当时还要难熬,积攒了多年的内疚一下子如洪水般淹没头顶,连挣扎都显得绝望 。
上天总是会给人留出一条路,拉辛汗的电话连接着的,就是这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经过了25年风风雨雨,阿米尔终于能够坚定地踏上这条救赎的路 。却不曾想,在这次重回阿富汗之行中,意外得知哈桑的身世,父亲的伟岸形象轰然倒塌 。幸好这已经不是12岁时的阿米尔 , 幸好这个时候有拉辛汗在他身边 。于是父亲为什么对哈桑那么好 , 好到让他嫉妒 , 也就不难解释 。原来父亲也是背着这样一个耻辱的秘密,维持着表面的尊严,他得到的别人的尊重却始终无法面对自己,他用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多的给哈桑弥补,阿米尔却让他失去了这个机会 。爸爸是不幸的,在死之前都无法重新安安心心的生活 。
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的儿子正在阿富汗受难,想办法救出哈桑的儿子,想办法把他带到美国,为此阿米尔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也正因为这些困难 , 才一点点化解了他心里的不安 。
他终于可以勇敢的对所有人说,请永远不要叫他‘哈扎拉男孩’ 。他有名字,他的名字叫索拉博 , 他是我的侄子 。当他在半个世纪之后使出哈桑的绝技,割断对手的风筝线,为了追一只风筝奔跑在一群孩子中,听到自己对索拉博说出:为你,千千万遍!当他看到索拉博脸上虽只是一闪而过却实实在在出现过的微笑,他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来临 。
卡勒德说他写作只为了一个读者,就是他自己 。是的,他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他的职业不是作家 。这让我想到了席慕蓉,似乎她也如此说过自己,她说她很庆幸自己有这样的自由 , 也很享受它 。我想我也会尽力不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作为职业的,为的是可以真的爱它,并且一直爱下去,不求它给我任何浮华的东西 。
读《追风筝的人》最深刻的感觉我不知道能不能说是痛 。那些喷涌而出的眼泪,那些在脑海中挣扎着不肯消失的画面 , 似乎就是它给我留下的最真实的痕迹 。那些心里莫名的纠结,我无法搜索出一个恰当的形容词,只是它像血液一样沿着每一根毛细血管浸入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我觉得自己像哈桑,也像阿米尔,像爸爸,也像阿里 , 像拉辛汗 , 甚至也像阿塞夫 。似乎书中的每一个人总会在某些方面与我相似,似乎无论是怎样不同的人都会在某些细微的地方有着某种微妙的关联,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性 。
为你,千千万万遍!
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为另一个人千千万万遍 。哈桑一直有着的天真 , 也许这就是他所有勇气和快乐的源泉 。他从来不曾怀疑阿米尔,不需要解释也会给他一如既往的谅解 。他从来不曾埋怨阿米尔 , 即便是践踏尊严的伤害 。可是,阿米尔心里的那只风筝,需要自己去追 。
哈桑,哈桑,我该拿你怎么办?
阿米尔的残忍,阿米尔的自私,阿米尔的内疚,阿米尔的挣扎 。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
读到《追风筝的人》,着实是个意外,上网的时候不小心点到了,便再也不能割舍 。可是当我读完时我其实没有办法真正原谅阿米尔 , 也无法原谅爸爸,虽然我也许没有这种资格 。我无法接受这样深刻的伤害可以这样轻易的释然 。当阿米尔可以坦然的面对索拉博的时候,我依然不忍去触碰那样一段记忆 。后来终于在新知买到了书,于是我看到了阿米尔重回阿富汗的那段征程 。不错,确实是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难,但真正融化我的 , 是拉辛汗 。他理清了整个故事的脉络,让这个结局不再显得突兀,给阿米尔,也给我一个原谅的理由 。他是置身事外的当局者,是身在其中的旁观者 。
电子版和纸质书的差异让我大吃一惊,我于是非常渴望能买到英文原版,可是,走遍我能找到的书店,没有 。我以为我不会读到作者最初的文字了,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 。但我说过我真是非常幸运 , 朋友托人从国外给我带来了一本英文原版的《THE KITE RUNNER》这不是意外惊喜 , 是非常意外!非常惊喜!我真的非常感谢她,当然,她给我的其实并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 。
英文版再次让我震撼,书的封面是很沉重的色彩,如同一段陈旧的记忆 。灰蓝色泛黄的天空中,飘着一只深蓝色几乎可以说是黑色的风筝,血红色的“THE KITE RUNNR”将这片天空衬得更加惨淡 。黄昏时分斑驳的喀布尔城像一个古老的传说 。连着风筝的线向这座城市延伸,消失在被昏暗衬得格外明亮的光线中 , 我看不到线的另一端牵着的是谁的手指 。这是座典型的中东城市吧,庄严又似乎摇摇欲坠,不堪一击 。
我用透明胶布仔细把它包好,如同小心翼翼地保守一个秘密 。我的手在空中轻微的颤抖,似乎是带着一丝生怕秘密被发现的慌张 。但我知道不会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就像我知道我所保守的这个秘密对别人而言无关紧要 。
你的心里也有一个秘密吗?这个秘密一直折磨着你 , 挥之不去,它总是不时地刺痛你的心,总是在你很开心的时候从眼前掠过 , 总是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出现一丝阴霾 , 所有完美都留下遗憾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风筝,而我们要做的,是勇敢去追!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500字《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了,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
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确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 , 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 。就像在发现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 , 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的温暖,当他经历晚千辛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
鲁滨逊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经纪人” 。他热衷于航海 , 并不因为什么浪漫的追求,而是完全为了经济利益 。他在海岛上曾发过几句金钱无用的感慨,但说过以后立刻就把见到的钱币一一收好 , 最后又一钱不落带回英国 。
在他看来,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是次要的,他被海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并许诺要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 。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了个好价钱,他只稍经犹豫、略讲价钱就把那孩子卖了 。后来他在荒 岛上解救了一名土著,给他起名“星期五”,便顺理成章地把他收为奴仆 。从这些看来一个人也要存在一些利益观念也要具备一些经济头脑,会分辨哪些对自己有利哪些对自己有害不能满足于现状有事要做一些长远的打算才能更保险一些 。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另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 , 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似乎在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要自己的忠诚的爱——你就要甘愿做我的炮灰 决定为《追风筝的人》写一篇书评前 , 我在豆瓣网上读了大量书评 , 看到了大多数书评都在赞誉哈桑的单纯、忠诚、纯良和正直 。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 ,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 。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汇——爱的炮灰 。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 , 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 。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尔少年时的确有这样的渴望 , 他和哈桑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 。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 。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 。然而,哈桑不久后还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 , 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 。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 , 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鸡奸,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 。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 , 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 , 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对阿米尔奉献他自己 。所以 , 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他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 , 对阿米尔的爸爸说 , 这是他干的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 。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 , 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 。做阿米尔的炮灰 , 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 。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 , 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 , 是深深的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