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古人论笔势三十六条,条条醒脑!

1、作字贵有姿 , 尤贵有势 。 有姿则能醒人眼目 , 有势则能摄人心神 。 否则味同嚼蜡矣 。 譬如美人有色无姿 , 则不能动人 。
——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2、夫作字之势 , 饬甚为难 , 锋恬来去之则 , 反复还往之法 , 在乎精熟寻察 , 然后下笔 。
——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论》
3、夫任笔成形 , 聚墨为势 , 漫作偏欹之相 , 妄呈险放之姿 , 疏纵无旧 , 轻浮鲜著 , 风斯下矣 , 复何齿哉 。
——明.项穆《书法雅言》
4、作字以精 , 气神为主 。 落笔处要力量 , 横勒处要波折 , 转捩处要圆劲 , 直下处要提顿 , 挑趯处要挺拔 , 承接处要沉著 , 映带处要含蓄 , 结局处要回顾 。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5、故讨论体势 , 奇偶为无先 。 凝重多出于偶 , 流美多出于奇 。 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 。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王羲之|古人论笔势三十六条,条条醒脑!
本文图片

6、夫得射法者 , 箭乃端而远 , 用近则中物而深入 , 为势有馀矣;不得法者 , 箭乃掉而近 , 物且不中 , 入固不深 , 为势已尽矣 。
——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7、凡作字者 , 首写一字 , 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 , 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 。
——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
8、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详细曲折 , 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 。
——南宋.陈栖《负暄野录》
9、作字须有 操纵 。 起笔处 , 极意纵去;回转处 , 竭力腾挪 。 自然结构稳惬 , 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 。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0、姿之于字 , 宁失之拙 , 勿伤于巧;宁失之丑 , 勿伤于媚 。
——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王羲之|古人论笔势三十六条,条条醒脑!
本文图片

11、作字之势 , 在乎精思熟察 , 然后下笔 。
——东晋.王羲之《笔势论》
12、平者 , 稳重也 。 侧者 , 取势也 。
——清.冯武《书法正传》
13、迟以取妍 , 速以取劲 , 先必能速 , 然后为迟 。 若素不能素 , 而专事迟 , 则无神气;若专事速 , 又多失势 。
——宋.姜夔《续书谱》
14、古人书有定法 , 随字形大小为势 。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5、字之体势 , 一笔而成 , 偶有不连 , 而血脉不断 , 及其连者 , 气候通其隔行 。
——唐.张怀灌《书断》
王羲之|古人论笔势三十六条,条条醒脑!
本文图片

16、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 。 势者 , 以一为主 , 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 。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17、奇即连于正之内 , 正即列于其之中 。 正而无奇 , 虽庄严沉实 , 恒朴厚而少文 。 奇而弗正 , 虽雄爽飞妍 , 多厉而乏雅 。
——明.项穆《书法雅言》
18、凡落笔结字 , 上皆覆下 , 下以承上 , 使其形势递相映带 , 无使势背 。
——东汉.蔡邕《九势》
19、写字要有气 。 气须从熟得来 , 有气则自有势 。 大小长短 , 高下欹整 , 随笔所至 , 自然贯注 , 成一片段 。 却著不得丝毫摆布 , 熟后自知 。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20、放纵宜存气力 , 势笔取势 。
——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王羲之|古人论笔势三十六条,条条醒脑!
本文图片

21、疾若惊蛇之失道 , 迟若渌水之徘徊 。 缓则鸦行 , 急则鹊厉 , 抽如雉啄 , 点如兔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