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古人论笔势三十六条,条条醒脑!( 二 )


——萧衍《草书诀》
22、夫书势法 , 犹若登阵 , 变通正在腕前 , 文武贵于笔下 , 出没须有起伏 , 开瞌籍乎阴阳 。
——清.冯武《书法正传》
23、观其笔势生熟 , 姿态端妍 , 概可变矣 。
——明.项穆《书法雅言》
24、简缘云:八体之中有疾有涩 。 宜疾则疾 , 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 , 不涩则病生 。 疾徐在心 , 形体在字 , 得心应手 , 妙出笔端 。
——清.冯武《书法正传》
25、须是字外有笔 , 大力回旋 , 空际盘绕,如游丝 , 如飞龙 , 突然一落 , 去来无迹 , 斯能于字外出力 , 而向背往来 , 不可端倪矣 。
——清.王澍《论书剩语》
王羲之|古人论笔势三十六条,条条醒脑!
本文图片

26、当其下笔风雨快 , 笔所未到气已吞 。
——宋.苏轼
27、以正为奇 , 故无奇不法;以收为纵 , 故无纵不擒;以虚为实 , 故断处皆连;以背为向 , 故连处皆断 。 学至解得连处皆断 , 正正奇奇 , 无妙不臻矣 。
28、能用拙 , 乃得巧;能用柔 , 乃得刚 。
——清.王澍《论书剩语》
29、北朝人书 , 落笔峻而结体壮和 , 行墨涩而取势排宕 , 万毫齐力故能峻 , 五指齐力故能涩 。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0、六法中原以气韵为先 , 然有气则有韵 , 无气则板呆矣 。 气韵由笔墨而生 , 或取圆浑而雄壮者 , 或取顺快而流畅者 , 用笔不痴不弱 , 是得笔之气也 。 用墨要浓淡相异 , 干湿得当 , 不滞不枯 , 使之气欲吐 , 是得墨之气也 。 不得此法 , 淡雅则枯涩 , 老健则重浊 , 细巧则怯弱矣 , 此皆不得 , 气韵之病也 。
——清.唐岱《绘事发微》
王羲之|古人论笔势三十六条,条条醒脑!
本文图片

31、大山之里麓多直出 , 然步之 , 则措足皆曲 , 若积土为峰峦 , 虽略具欺起伏之状 , 而其气皆直 。 曲直之说至显 , 而以为愚人不知 , 则其理正道于书 。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2、夫斫戈之法 , 落竿峨峨 , 如长松之椅溪谷 , 似欲倒也 , 复似百钧之弩初张 。 处其戈意 , 妙理难穷 。 放似弓张箭发 , 收似虎斗龙跃 , 直如临谷之劲松 , 曲类悬钩之钓水 。
——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33、凡起句当如爆竹 ,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 , 清音有余 。
——谢秦《四溟诗话》
34、擒纵二字 , 是书家要诀 。 有擒纵 , 方有节制 , 有生杀 , 用笔乃醒;醒则骨节灵通 , 自无僵卧纸上之病 。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35、作者一法 , 观者两法 。 左右牝牡 , 固是精神中事 , 然尚有形势可言 。 气满 , 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 , 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气尚不满者 , 气满则左右牝牡自无不相得者矣 。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6、谨守者 , 拘敛杂怀;纵逸者 , 度越典则;速劲者 , 惊急无蕴;迟重者 , 怯郁不飞;简峻者 , 挺掘鲜遒;严密者 , 紧实寡逸;温润者 , 妍媚少节;标显者 , 雕绘太苛;雄伟者 , 固槐容夷;婉畅者 , 又渐端厚;庄质者 , 盖嫌鲁朴;流丽者 , 复过浮华;驾动者 , 似欠精深;纤茂者 , 尚多散缓;爽健者 , 涉兹剽勇;稳熟者 , 缺彼新奇 。
——清.梁章钜《学字》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 ,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 , 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王羲之|古人论笔势三十六条,条条醒脑!】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