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孟渤|在蛋壳上雕刻!济南有个艺术老顽童,半路出家已成非遗“双料”传承人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采访人员 郑芷南 见习采访人员 郇志同
72岁的单孟渤老人前半生从事生物药物研究工作 , 后半生却与雕刻紧密相连 。 人到中年才接触刻瓷与蛋雕艺术的单孟渤 , 如今已是刻瓷和蛋雕领域的领军人物 , 也是济南市刻瓷与蛋雕两项工艺的非遗传承人 。 如今 , 单孟渤年过古稀依然努力学习新的艺术类型 , 同时不忘传承非遗文化 。
单孟渤|在蛋壳上雕刻!济南有个艺术老顽童,半路出家已成非遗“双料”传承人
本文图片

单孟渤黑釉刻瓷作品
从小“不务正业”
1949年 , 单孟渤出生于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 , 父母都有很深的学问 , 家教甚严 。 父母对年幼的单孟渤要求极高 , 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
在单孟渤小时候 , 济南大观园有大小店铺200余家 , 既有京剧、相声、说书、唱戏的 , 又有打拳卖艺、拆字算卦的 , 还有供人品鉴的古玩字画摊 , 各路民间艺人汇集于此 , 各种艺术门类混合其中 。 “那时候我每天上学、放学都经过那 , 我经常跑去玩 。 ”单孟渤回忆 , “那时候最喜欢去卖小人书的摊子 , 自己攒的零花钱全买小人书了 。 ”单孟渤买小人书不只是为了看 , 看完他就比着书上的人物画出来 。 单孟渤说 , 他绘画素描功底就是从那时候打下的 。
单孟渤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采访人员 , 那时候的玩具 , 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 “家里的收音机、钟表之类的东西都被我拆了个遍 。 ”单孟渤笑着说 , “其实现在也是一样 , 手闲不下来 , 这才捣鼓捣鼓刻瓷之类的 。 ”中学时期 , 单孟渤做黑板报时展现了自己的绘画才能 , 在同学中小有名气 。 “十分钟就能画一幅 。 ”单孟渤说 , “我还给全班同学的钢笔杆上都雕刻了作品 , 现在还有人留着 。 ”
单孟渤的这种课余爱好被家里人视为“不务正业” , 他的艺术之路也被迫中断 。 中学毕业后 , 单孟渤被分到建设兵团 , 1974年底兵团解散 , 单孟渤又被分配到山东医学院校办药厂 。 单孟渤的父母一直希望他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 , 他也没有让父母失望 , 1977年恢复高考后 , 他考入山东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专业 , 毕业后留校任教 。 1987年 , 他又调到山东生物药物研究院从事医药研究工作 。
参加工作后 , 单孟渤那颗向往艺术的心也没有“安分”下来 , 业余时间经常练习绘画和雕刻 。 “那时候我同学结婚都不要我的份子钱 , 就要我给他们画幅画当结婚礼物 。 ”偶然间 , 单孟渤又爱上了摄影 , “小时候钱都买了小人书 , 工作后赚的钱 , 都投入到买相机、胶卷、洗相片上了 。 再往后 , 接触刻瓷又把钱花在买瓷盘上 , 这辈子就没攒下什么积蓄 。 ”单孟渤笑着说 。
单孟渤|在蛋壳上雕刻!济南有个艺术老顽童,半路出家已成非遗“双料”传承人
本文图片

单孟渤制作蛋雕
一个盘子一把刻刀
单孟渤与刻瓷的渊源 , 源自一次出差 。 1992年他到淄博出差 , 恰巧当地举办陶瓷琉璃艺术节 。 这是他第一次知道刻瓷 , 回到家后决定自己试一试 。
没有刻刀也没有陶瓷 , 单孟渤想办法托朋友做了把刻刀 。 没有陶瓷就用家里的盘子、杯子、烟灰缸之类的练习 。 “家里只要是不带花的白盘子都被我刻了个遍 。 ”单孟渤说 。 也许是因为从小的绘画雕刻基础 , 练习一年左右 , 单孟渤的刻瓷技艺就极为娴熟 。 后来 , 单孟渤又拜朱振启先生为师 , 刻瓷技艺快速提高 。
单孟渤的家中就像是艺术博物馆一样 , 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作品 。 其中 , 客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黑釉瓷盘人物肖像刻瓷作品 , 国内外的名人肖像栩栩如生 , 连最细微的发须都根根分明 。 “肖像是刻瓷中难度最大的 , 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 我的素描基础和摄影功底对刻瓷有很大帮助 。 ”单孟渤说 。 一幅瓷雕作品 , 要用小錾子凿几万下 , 甚至几百万下 。 单调枯燥的动作不断地重复 , 一幅作品要花几个星期 , 甚至几个月 。 单孟渤家里挂着一件直径66厘米的齐白石肖像瓷盘 , 那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 他说这件作品花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