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影评_有人看过电影 《1942》 吗?观后感1000字

求一篇1942观后感,要3000字昨天去看了冯小刚的大作《1942》,两个半小时下来后 , 原本怀着轻松愉悦心情入场的我,出来时心中却只有沉重和悲哀 。
这部影片真实地记录了1942年发生的河南大灾荒,事实上,这是一段被很多人遗忘的历史,然而这场使千万人流离失所,横尸遍野的惨痛旱灾的确在河南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发生过 。
194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降临在了河南,夏秋两季庄稼全部绝收 , 滴雨未下,蝗虫肆虐 , 很快整个河南变得赤地千里,老百姓们面临了一场十分严峻的“吃”的问题 。于是许多人在家乡的粮食吃尽后,不甘愿在原地等四,于是带着一家老小,开始了一场向着山西的逃荒的漫漫长路 。
本片用了两条线索来陈述整个影片的内容,分别是河南延津的土财主和他的长工一家,还有就是当时国民党的政府官员 。这两条线索形成了两个极为强烈的反差,当财主和长工一家正在逃荒路上饱受饥饿的折磨和亲人阴阳相隔的痛苦时,国民党的政府官员却在繁华的重庆整天歌舞升平,明知有如此严重的旱灾却置之不理 。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颇具讽刺意味 。
老财主本是延津一带的富户,家中略有积蓄 。可惜不巧赶上了河南的灾荒,游离在外的土匪因为饥饿,于是就集体来到老财主家门口要抢吃的 。老财主不得已只好让自己最信任的长工拴柱快马加鞭到县里去调兵,自己则先款待土匪,以此来争取时间 。不料事情败露,惹怒了土匪,老财主的家中的工人与土匪发生交火,一时间整个大院里一片混乱,老财主的儿子被杀,仓房里的粮食也悉数被抢 , 使老财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巧又是灾荒的年头 , 庄稼绝收 , 粮食紧缺,整个延津县都陷入了饥饿的危机 。于是不得已,全县的人都开始了逃荒的道路 ,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 , 这条道路竟会布满悲伤与绝望 。
在逃荒的途中,不计其数的人因忍受不了饥饿和行路的痛苦和劳累 , 最终死在了路上 。生存下来的人则是继续疲劳地向前赶路 。老财主一家本来带了足够的粮食,可是不巧碰到了国民党的士兵,又遭遇了日本战机的轰炸 。在混乱中,粮食家伙全部被无耻的兵痞所抢掠 。这里十分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士兵的无理和无耻 。他们虽然是国家的保护者,却根本不体恤人民,在日军轰炸后的混乱中,很多国民党士兵争相抢夺灾民的财产,甚至还强占一些年轻的女孩,那样子不像是一个军纪严正、训练有素的国家士兵,反倒像是街头的无赖和山中的土匪 。
在遭受这次的抢掠后,老财主一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灾民,也开始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而饥饿的折磨也是越发地难耐,财主的旧日长工甚至在夜里偷偷地背着妻子要将自己的女儿买给别人做童养媳 , 而价钱却只有三升小米 。可见当时的灾荒到了怎样严重的地步,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平日的金玉可能还不如这三升救命的小米 。
逃荒的道路上,老财主的亲人因为无法忍受严冬与饥饿的折磨,相继凄惨地去世了 。到了洛阳,昏庸的政府竟然不放灾民进城,军需官甚至还要从灾民当中挑选年轻的姑娘去供他消受,赤裸裸的置民于水火不顾,最后老财主不得已,将自己的女儿卖出去了,也只换得五升小米 。
最后老财主最终成为了这个吃人社会的牺牲品,在自己的孙子也被他不小心闷死后,他彻底地悲伤和绝望了 , 去往陕西的道路也被军官封死 。最后,他心灰意冷地孤身一人,在这冷漠充满寒威的世界上回头走去 。此时的他只求一死,只想死得离家乡近一点 。
我觉得这部电影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有些相似,同是反映的旧社会的悲哀 , 同是描述的一个人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的悲惨历程 , 只是不同的是,《骆驼祥子》是人格的堕落 , 而《1942》则是心灵的堕落,从希望走向绝望,被这个吃人的无情社会吞噬的过程 。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官员的昏庸 。
在河南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大旱灾 , 甚至已经有人因为饥饿开始煮食自己孩子时 。蒋介石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在华丽的重庆政府中与美国大使聊天,外交部部长听到《时代周刊》的采访人员白修德反映的河南情况时甚至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政府官员明知道有灾情,却只是向外界一味地推说不严重,继续他们那糜烂的生活,而此时的河南却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美国采访人员白修德为了寻求真相,孤身一人前往河南,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切,在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大轰炸,见证了河南灾民真正的悲惨处境后,向政府官员报告,那些官员要么是闭门不出,要么是踢皮球一样地将责任踢来踢去,最后终于报告给蒋介石,迎来的却是蒋介石的消息封锁 。可见当时的国民党已经无能到了何种地步 。
与此同时,河南的逃荒路上,早已经是饿殍遍野,野狗甚至都开始撕扯人的尸体 。灾民们都枯瘦如柴,道路两旁全是衰草黄土,每日只能靠吃树皮草根生活 , 人们的眼中不再有希望的色彩,只有绝望的死灰,而凛冬的寒威和漫天飘舞的冷酷白雪 , 也使得他们更加悲惨凄凉 。
据不完全统计,因为这场大灾荒而饿死的人数大约有三百多万,而河南当时的人口有三千万,也就是说,有十分之一的人在这场大灾荒中死去 , 十分骇人,同时,也令人感到欲哭无泪 , 这场浩劫,如果政府救灾及时,如果国民党的士兵能体恤人民,不强行征收军粮,如果官员不是如此贪污腐败,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可悲的人,也不会那么多饱受饥寒,体会到了世态炎凉的 , 绝望的人在这茫茫长路上悲惨地死去 。三百万人?。偻蚋黾彝ピ馐芰思移迫送龅脑帜?nbsp;, 怎不令人揪心,怎不令人为之悲哀 。
而在这场浩劫中,令人感到十分可笑的是,三百万人的死亡,三百万人的悲剧,政府官方的统计人数却不及其千分之一!简直荒谬至极,令人悲愤至极,令我深感当时的政府无能 。
河南政府官方统计,在这场大灾荒中的死亡人数:1062人 。
1062,这个数字,怎能对得住那三百万死去的绝望的人 。1062 , 这个数字怎能对得起那些在正月家家户户的喜庆的鞭炮声和年夜饭的香气中却依然在这数九寒天流离失所的灾民?
这时 , 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各种悲剧都是魔鬼的杰作,但是 , 事实上,这些始作俑者都是被魔鬼钻入身体的‘人’ 。”
那些政府官员,就是被魔鬼钻入身体的人 。
这部电影,虽然票房表现平平,但是在我看来,却是冯小刚最为成功,最为震撼人心的作品 。也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揭露地如此彻底,让那段充满着寒冬的威冷、灾民的绝望的历史赤裸裸地无比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
同时,令人最为心寒的,不仅仅是当时政府的无能和灾民的悲惨,更有军队的无能 。这些兵痞虽有四十万人,且都装备精良 。而敌对的日军只有区区六万人 。在这样双方兵力相差悬殊的有利条件下 , 国民党军竟然损失了三十多万人!一连丢掉了河南二十八座城市,然后灰溜溜地逃出了河南,将所有灾民都抛给了日军 。
国难当头 , 在官员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下,是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河南灾民在逃荒路上的茫然和饥饿 。事实上 , 这场旱灾,并不只是一场单纯的天灾,更是可悲的腐朽的旧社会的写照 。当老百姓的泪已流干 , 心灰意冷,生活的前途早已失去光明的色彩时 , 那些达官贵人却只是一味地继续自己糜烂的生活 。这是个别人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在那个荒唐悲惨的年代,人的性命已经不值一提了 , 在生存欲望的强迫下,河南的许多灾民甚至杀死自己的儿女以此来填饱肚子,可是蒋介石呢?那个最高统治者呢?那个整日在青天白日的照耀下威风无比甚为英明的“人”呢?非但不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反而还继续无情地向已经水米不打牙的河南灾民索?。压蚊裰窀?。老财主一家的悲惨遭遇就是这一切的缩影了 , 在这种悲惨的时刻,或许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脱 。
今天丰衣足食的我们,不妨想想,在那个时候,几千万居无定所的人,游离在熟悉的故乡,陌生的道路上,只为了一顿饱饭而奔波,在逃荒的道路上最终凄惨地死去,成为野狗充饥的食物 。活着的人 , 也只能继续受着官员兵痞无耻的剥削,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形容枯槁地在世界上绝望地行走,是怎样一幅悲惨的画面 。
当你通过银幕,跟随那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群行走在逃荒的道路上,你或许就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悲哀与绝望 。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像《唐山大地震》一样的感动,而是一种凝重,一种历史的凝重,就像《勇敢的心》一样,使人们不禁深思,在这悲剧的外表下潜藏的真正的人性与道德 。
说来惭愧 , 1942的河南大灾荒虽然如此惨绝人寰 , 令人骇人听闻 。但是我却没有在历史书中过多地找到关于它的记载 , 可以说 , 这是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 , 但是冯小刚却把它重新描画了出来,让世人熟知 。
温故1942 。
真心希望有人在看到这篇文章后能不吝啬那几十块钱去电影院欣赏一下这部电影,你在感到沉重和悲哀时,也能感到一丝欣喜,因为中国终于有了一部真正的堪称巨作的电影 。
不能忘记那段悲惨的历史,因为它不容忘记 。对于历史的凝重感,我们应该时常放在心间 , 虽然国家早已经不再是以前积贫积弱的弱小之国,但是1942却依然是一个警示,其实这才是被动挨打的真相 。战争并不是外表上的,我们平时在爱国主义电视剧中看到的战场上与敌人的豪情万丈的拼杀 , 而是1942中无数绝望悲伤的灾民和被烈火燃烧过的万里焦土 。
一九四二影评色彩50字1942观后感
昨日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 , 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 , 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 , 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状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 , 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 。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 。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 。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军队拦下,赶了回去 。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我悟在怀里捂死了 。。。。。。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悲哀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
电影《1942》影评【电影1942影评_有人看过电影 《1942》 吗?观后感1000字】告诉你一个方法
先百度:豆瓣
然后点击豆瓣电影,在上面输入1942,点开你所找的那一部,应该是冯小刚拍的那个吧,你点那个,往下面拉就能看到很多很多影评了,自己稍微借鉴一点,再写点自己的就可以了
扩展
我不是要单纯的影评,而是要那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的 。。

补充
里面很多影评都有从历史角度分析的 。。。

1942观后感600字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 , 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 , 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 。。。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可想而知 , 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 。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 。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 。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采访人员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 。媳妇刚断气 , 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 , 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 。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 , 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 。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 , 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 。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 。她再也不吃肉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 。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 。看的人真心难受 。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 。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 。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 。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 。那是死亡上千万 , 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 。《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 。看完发人深省 。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 。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 。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 。。。或是说他发国难财 。这个我不认同 。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 。我不是愤青 。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 。不想展开1959话题 , 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 。《1942》无疑是好片 , 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 , 金钱至上的三观,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 。《1942》虽然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 , 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 。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 。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 , 蝗灾,三百万人饿死 。“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 。”冯小刚的电影保留了刘震云小说里的这句话,在风云突变的大时代,个人的悲惨只是你个人的大事 , 蒋委员长心里则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紧逼 , 陕北盘踞着逐渐坐大的敌对武装,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场 , 战后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地位……与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灾情未免来得不是时候 。其实蒋委员长并非不信,只是不愿相信 。如同王小波笔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绝听到关于河南任何坏消息,“灾是有的,但没那么严重 。”直到看到《时代》采访人员拍到狗吃人尸的照片 , 蒋委员长才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存在,才开始杯水车薪的救援 。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时 。在大灾面前,无论贫穷或富裕都无法幸免 。电影里灾民这条线,主要是张国立饰演的财主和冯远征饰演的佃户逃荒的旅途 。财富在这个时候毫无帮助,储存了那么多粮食架不住饥饿土匪的吃大户,逃荒路上经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抢 , 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一死于不同的非命,儿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孩子最后被自己闷死,贫穷的呢 , 一样,病死饿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种死,让人想起了余华的《活着》,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奔走,其实那边又能有什么呢,但无论如何 , 走下去,似乎就有活着的希望 。
电影把灾民和官员、灾区和城市分两条线来叙述,不时互相穿插,两条线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 某种程度来说,电影叙事不停地被中断,但这也形成了另一种强烈的对比,灾区的县长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庆歌照唱舞照跳夜夜笙歌,饥饿只是饥饿着的人自己的事 。如同窝在影院舒服的椅子里看电影的观众,我们感叹剧中人悲惨,但这种同情显得廉价近乎虚伪 , 我们看到微博上层出不穷的惨剧 , 悲愤 , 转发,但也许下一条我们会转发一条笑话 。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对,只是总觉得哪里有些问题 。电影里那些各色官员并不是脸谱化贪官污吏,省主席也会为了河南灾情四处奔走,但他们不是灾民,他们会流泪,会祈祷,可永远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 , 倒是那位时代周刊的采访人员走得更远,更近 。蒋委员长说得好,他怀念北伐时期的自己,一呼百应 , 毫无顾虑,能够真正与百姓站在一起,现在 , 已经不能那么单纯了 。这话,对于远在陕北的敌对军而言,何尝不是一种预言 。
信仰有何作用?《少年pi》里,信仰让派在苦难中从容地活下来面对生命,但《一九四二》里张涵予的神父却在饥饿和炮火中迷失,看着小女孩美好的生命灰飞烟灭,他有了疑惑,为何上帝总打不赢魔鬼?他对外国神父说,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也住进了魔鬼 。面过已成为过去的苦难,少年派可以做出选择,选择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但设若深陷苦难无法自拔永远也看不到尽头呢?电影里,人们都为了活着尝尽苦楚,却没有一个人选择自杀,他们都卑微地生存者,财主的读过书爱小猫的女儿宁愿自己被卖到妓院,只因想吃饱想活命,佃户愿意卖掉小女儿,徐帆在给孩子一个托付后自己把自己卖掉 , 如此凄凉,却没有人选择死 。如同余华的《活着》,活下去是柔软而刚强的 , 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在苦难中,生更容易更有价值,还是死更容易更有价值 , 有时还真难以轻易判断谁更值得尊敬 。真实的历史里 , 一无所有的父母 , 会毫不犹豫地卖掉自己的儿女 , 女人们会被城里来的人贩子买走当老婆或卖到妓院,据说有一对父母 , 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杀死,只是不愿听到他们哭喊着要吃的东西 。当然,也有人选择一家人倾其所有后饱餐一顿一起去死 。
电影里的日军用军粮收买灾区人民,竟收获奇效 , 这一招蒋委员长称之为“阴险”,但委员长,河南正是你甩出去的包袱啊 。对于大人物来说,我们都是蝼蚁 , 棋子,必要时可以是弃子 。张默扮演的长工,被日本人长刀刺死,馒头在刀尖,绝妙的隐喻,给你吃,后面就是刀 。从百姓的角度来说,这粮食吃还是不吃,是个问题 。用司令官的话说,人饿死了,土地还是中国的,仗打输了,我们就都是亡国奴了 。但大人物们让我们死,日本人让我们活 , 至于土地,跟我们何尝有一毛钱关系?所以,小说里说人民竟倒戈打中国军人,电影里没有正面表现,想必有着不小的顾虑,姜文的《鬼子来了》可在前头搁着呢 。有人说,拍一九四二算什么,怎么不敢拍二十年后,请问这些人是外宾吗?
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其实一九四二年这场饥荒中显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为他的崩溃埋下了伏笔,贪污腐败泛滥,官僚主义严重,政府行政效能极为低下,而社会力量又被严厉管控 , 这一切都是七年后失败的先兆 。温故一九四二,温故而知新,要知道,可以饿死三百万 , 也可以饿死三千万,有时候有天灾,有时候是是诬陷为天灾,有时候可以逃荒 , 有时候却不让出去要饿死就饿死在自己家 。也许那样的饥荒不会再来,但各种混乱未必会消失 , 如何选择 , 如何决定,值得每个人深思,值得大人物们警醒 。
有人看过电影 《1942》 吗?观后感1000字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 。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 , 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 。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 。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 , 真实震撼 。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 。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