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省|察哈尔省干部子女小学生活点滴

察哈尔省干部子女小学生活点滴
1951年 ,我和弟弟幸运的进入察哈尔省干部子女小学学习 。
察哈尔省|察哈尔省干部子女小学生活点滴
本文图片

当时电影《白毛女》宣传海报
迷上戏剧海报
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 学校里设了图书室 , 以此扩大、 满足我们的文化需求 。 图书主要是些文学作品 。 它们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 ,符合我们的年龄段 。 像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 《鸡毛信》 啦 ,《新儿女英雄传》 啦 ,《狼牙山五壮士》 啦;还有反映当时朝鲜战争的 ,如 《黄继光》 啦 ,《罗盛教》啦 ,《杨根思》 啦 ,《一车高粱米换来一车美国兵》 啦 。 这些红色作品 , 提高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爱戴和学习的热情 。 弘扬传统文化的连环画 ,诸如《三国演义》、 《水浒》、《西游记》 等 ,也令我们手不释卷 ,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 。 但学校里的这些书籍 ,并不能满足我们的 “野心” 和需求 , 我们把目光放到了校外更广阔的领域 。
我们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 ,只有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才允许外出 。 因为我的家长不在张市 ,所以在休息日时 ,我喜欢到校外的地方寻求精神寄托 。 我们学校在西豁子时 ,紧邻堡子里 。 堡子里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 但这里吸引我的是城门洞里里外外、 花花绿绿的电影海报 。 它们都是用毛笔书写在彩色的纸上的 , 虽然朴素、 简陋了一些 , 但每个星期都会更新 。 什么 《白毛女》 啦 , 《钢铁战士》 啦 ,《翠岗红旗》 啦 ,《刘胡兰》啦……只要是和革命战争有关的片子 ,我都要力争去看 。 有时学校还组织我们集体去看 。 印象深的是 《白毛女》 海报的上方 ,是醒目的“田华主演” 四个字 ,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位电影明星 。
堡子里第二个令我神往的地方 ,就是小人书铺和小人书摊 。 这里的小人书 ,当时武侠的内容占了多数 。 什么《三侠剑》、 《三侠五义》、 《蜀山剑侠传》、《雍正剑侠图》、 《血滴子》 ……它们对我的吸引力更胜一筹 。 堡子里的城门洞上不但有电影海报 ,还贴着戏剧海报 , 主要是京剧和晋剧海报 , 因口音的原因 ,我更青睐京剧 。 过了桥往东 , 怡安街里的 “庆丰剧院” ,成了我又一个经常光顾之地 ,当然只有武打的戏才令我向往 。 那时的星期天是我最累、消费最多的一天 。 电影、京剧、 武侠小人书这三项支出花光了母亲给我的零花钱 。 星期一上课时 ,注意力回不来 ,身在课堂 ,脑子里闪现的仍旧是侠客的刀光剑影 , 耳边回响的依然是京剧武打的锣鼓声……
察哈尔省|察哈尔省干部子女小学生活点滴
本文图片

笔者曾看过的小人书
自制 “手枪” 放炮
1953年的春节 ,我是在学校里过的 。 同我一样 ,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也是在学校里过的 。 这是因为1952年底察哈尔省被撤消了 ,省里的各级领导干部们或调到了当时的河北省会保定 ,或调到了北京……估计是他们刚调到新单位工作 ,一切尚未就绪 ,还顾不上带孩子到身边 ,又逢春节临近 ,所以才把孩子们留在原工作地的学校过大年 。 与此同时 ,在宣化的察南专员公署也撤消了 。 我母亲的工作单位宣化县政府由沙岭子迁进了宣化原察南公署的地点办公 。 那一年的春节 ,我也是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过的 。
对我们这些儿童来说 ,过年的第一件乐事就是吃 ,学校的伙食比平时丰盛了许多 。 而第二件快乐事就是放炮了 。 那个年月 ,人们都处在贫困线上 ,我们这些红色后代也不例外 ,过年时买的炮数量都有限 。 那时市场上炮的品种远不如今天 ,无非是些小鞭炮、 二踢脚、 小花炮之类 。 小鞭炮一包是100到200响的 ,我们当时的经济条件只能购买2、3包小鞭炮 ,外加几个二踢脚而已 。 放小炮舍不得一次放完 ,只能细水长流 ,一个又一个地节省着放 ,但那样做觉得不过瘾 。 看过的电影和小人书给了我们启发 , 我们学起了当年的八路军 ,因陋就简 ,少花钱造武器 。 于是我们找来了废木板 ,又找来了锯和锉 ,先在木板上绘出手枪的形状 ,再用工具加工 ,手枪做出后 ,在枪头上凿个小洞 ,大小恰好可以嵌住小炮的尾端 。 用香一点燃 ,就听见 “叭” 的一声 ,一股清烟从枪口冲出 ,晚上看更精彩!只见一团火光在枪口喷闪 ,就像真枪一样 ,煞是好玩!有了手枪 ,我们就可以投入 “实战” 了 。 开始时 , 两拨人对垒燃放 ,谁的火力被对方压住就算失败 。 后来觉得还不够刺激 ,又换了一种玩法儿 。 以 “八路军游击队” 的面目出现 ,天黑时躲在障碍物的后面 ,见有熟人路过 ,立即一齐点燃手枪上的小炮 ,就听得“叭!叭!叭!” 手枪举处 ,火光次第闪亮 ,过往人吓得一哆嗦 ,我们开心地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