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唐朝状元写下一首“重阳诗”,气势雄浑,后人评价:有李杜口吻

“重阳”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朝。
古代无数文人曾在这个节日登高望远,赏菊饮酒。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今天要讲的这首“重阳诗”是唐朝状元崔曙所写,气势雄浑,后人评价:有李杜口吻。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状元#唐朝状元写下一首“重阳诗”,气势雄浑,后人评价:有李杜口吻
文章插图

唐朝很多诗人满腹诗书,文采飞扬,却是妥妥的“考渣”,例如“诗圣”杜甫,山水田园诗派掌门人孟浩然都曾在科举中败北,孟郊考了三次,才终于在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晚唐的罗隐据说是“十上不第”。
而崔曙不仅考中进士,还是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
根据史书记载,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堂兄,父母早亡,家境贫寒,曾在少室山隐居苦读。
开元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8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写下一首《奉试明堂火珠》,令考官和无数文士叹服。
诗中云“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以星月比喻明珠,对仗工整,备受时人赞赏。
可惜的是写完这首诗的次年,他便因病去世,巧合的是他的女儿名“星星”,正应了诗中所言“曙后一星孤”,所以这首诗也被后人视作“谶诗”。
状元#唐朝状元写下一首“重阳诗”,气势雄浑,后人评价:有李杜口吻
文章插图

再说回这首《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虽不如《奉试明堂火珠》有名,但也算他的代表作。
诗歌描写了九日登台的所见所感,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体,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先来看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
“九日”,不用多说,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
而“望仙台”位于河南陕县,传闻是西汉时期文帝为隐士河上公所建。
前文我们说过崔曙曾隐居少室山(河南登封),这首诗应该就是写于那段时期。
至于“刘明府容”,“明府”在唐朝多用来指代县令,所以这里就是指一位名为刘容的县令。
诗人当时还是一介白身,而刘容却是一县长官,故而标题用了一个“呈”字,有应酬投赠之意。
这类诗歌其实并不好写,措辞要得体,不卑不亢,不落俗套,崔曙显然深谙这一点,整首诗
自然浑成,气势雄浑,历来为后世所称赏。
状元#唐朝状元写下一首“重阳诗”,气势雄浑,后人评价:有李杜口吻
文章插图

诗歌首联照应标题“登望仙台”,后文的写景抒情皆是由这一联而来。
最值得玩味的是“曙色开”这三字,首先点明了时间,说明诗人是一大早便登上了高台。
“开”字将旭日东升,阳光四照的明朗开阔景象描绘得宛在目前。
试想一下,诗人一登上高台,便看到如此壮观阔朗之景,喜悦爽朗之情不言而喻,这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接着的颔联两句既是状眼前之情,也是抒发了他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站在望仙台上,向远望去,只见三晋一带的山岭皆北蜿蜒而去;崤山南北的二陵,几百年来任凭风雨侵袭。
“三晋”,是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大概就是现在的山西、河南一带,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有此称谓。
而“二陵”是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昔年周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
诗人截取了这两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地点,表面写景,实际暗含历史的变迁,怀古之意由此可见。